薄之美,美之厚

一杯茶,水续着,茶的味道,由浓变淡;茶的口感,由厚变薄。

那是,是壶中嫩芽翻浮,天地混沌,到逐渐平息安静;一驾马车奔跑而来,活力四射,而至渐行渐远;一场观戏,繁华落幕,终归曲终人散……如一缕水墨、一山云雾,依依散开,视野变开阔了,世界变得寥远。

薄之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乡间厨屋淡淡的炊烟,轻轻袅袅地勾画于天空。烟一薄,说明一锅饭菜快要煮好了。接近尾声时,主人撤了粗木柴,不再往灶膛里添柴草。火焰渐渐小了,慢慢熄灭,顺着烟囱跑出的烟也就淡了,到最后只剩下淡淡的几缕,若有若无。烟一薄,就意味着一家人开始围坐吃饭,似乎可以闻到诱人的饭菜香。在乡下,我喜欢用树枝、枯苇、麦草生炉灶,它们噼啪燃烧所产生的薄烟,大铁锅炒韭菜溢散出来的韭香,在村庄巷陌里飘荡。温软的炊烟,于乡村上空是薄薄的,升腾着平常日子里平静的人间烟火气。

水流涓细时,溪流很薄。尤其是山溪,好多天不下雨了,水的流量就小,薄到窄窄的、涓涓的、细细的,从高处流向低处,山溪看上去如线。薄有薄的好处,它起码是温顺的,水流又凉又清,清晨可见一溪烟,还可以见到小石斑鱼在溪水里游来游去。溪一薄,人就可以溯流往山里走。那年,在皖南牯牛降,我坐在清澈薄溪中的一块大石头上,看见山间的另一种风景。我想,一条山溪,要度过枯水期,需要等一场雨。一个人暂时遭遇干涸,口渴生烟,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也会迎来生命溪流的丰盈之水。

用一根一根蚕丝经纬编织而成的丝绸,真的很薄,如水一样薄。丝绸的优雅在于薄,薄薄的丝绸用手去触摸,指尖光滑清凉。许多江南人都有自己与丝绸有关的故事,丝绸是江南小桥与天青色。多年前,我在苏州观前街买回一块丝绸手帕,纯白的绸缎上画着一枝墨荷,还写了一行娟秀小字。在这么柔软、这么薄的丝绸上题字作画,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从此,让我记住了苏州,记住了丝绸的清凉温润、丝绸的古雅柔薄。

我有一本孙梨的《尺泽集》,放在身边数十年,薄薄200页,却让我觉得其中的世事变故、人情冷暖、宁静沉潜,比许多书都要厚。薄书之中,有丰富的内容、丰沛的情感,还有让我读后仍然记得的好文章。薄薄的书,翻阅起来感觉轻松,没有压力,这样的阅读令人心情愉悦。如果说厚书是大餐,那么薄薄的书如精致小菜,有独特的风味和风格。所以,我的手边常有薄书,除了《尺泽集》,还有《金蔷薇》《漫步遐想录》《山家清供》《吴船录》等。想起时,会翻上几页,忙碌时暂且放下。薄书,虽薄,但内容不薄、情感不薄、感悟和哲思不薄。

一碗酒薄,度数不高,最宜三两朋友对饮畅叙。这样的酒,可助兴,可怡情,让人饮得酒的真趣。而且,薄酒之薄,也可旁逸斜出指向聚会时的桌椅简陋、环境简朴、菜蔬简洁,有君子往来的谦谦之风。当一壶清冽薄酒出现在朋友的饯行宴上时,就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酒薄,情义厚。

清亮的粥,能够照见人影。这样的粥,是过去清贫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生活回归到原点的本质。过去米少人多,煮一锅粥得多放水,才能让一家人吃得过来。现在生活衣食无忧,但我偶尔也会煮上一锅薄薄的养生粥,佐以萝卜干、老咸菜。这样的粥,用来养生又带着回忆,薄薄的,却是来自人间烟火的慢煮,有久违的醇厚米香。

食物的外皮要薄,这也体现出一种薄之美。吾乡的春卷皮,街头小贩手粘一团面糊,在空中甩啊甩,慢慢一按,面团拂过烧得滚烫的铜皮锅面,如舌头舔锅,很快形成一张春卷皮。这春卷皮薄如蝉翼,轻轻将它拎起,放在面前一照,看得见街市人影。这份对饮食手工的不怠慢,显现着匠心、精致和人间烟火气。

夏日清晨,天蒙蒙亮。晨曦薄如蝉翼,薄如牛乳,已有早起的人,为生活而忙碌奔波。那日,我坐在窗口,看城市慢慢跟着光亮起来,四周的楼群、马路、河流、树木也跟着渐渐明晰……这一切,皆是因为晨曦的薄。透过这层薄,你能够看到你想要看到的东西。

而当天光大亮,霞光万丈,马路上有了鼎沸的人声,晨曦就不再薄了。

热腾腾的生活,让即将开始的一天活泛通透。

原标题:薄之美,美之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