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创新“党建+”乡村基层治理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坚持党建引领为主线,从小处着眼、细处入手、实处用力,积极探索实施“党建+”的乡村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激发乡村振兴动能。

党建+数字,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原来村子里时不时就有不文明的行为出现,甚至还有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的,自从安装了摄像头,不文明的现象就少了。”大圪贲村村民尔登图说。

近年来,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扎实推进“数字北什轴”建设。大圪贲村为试点的“平安乡村建设”监控平台,共有22个高清摄像头实现了村内主要道路监控全覆盖。

监控平台和村治安联防岗亭全天候有人值班在岗,村委会值班人员通过监控平台发现的情况,可及时通知村治安联防队员到场处置并解决问题。

“这个监控不仅可以监督村子里的不文明行为,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监测我们村里面的日常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去处理。”大圪贲村党支部书记云利平说。

“平安乡村建设”监控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大圪贲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可视化大屏,不仅有效监测辖区内警情、火情,更在秸秆禁烧、人口走失、交通违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财产损失。

党建+共治,促进基层治理发展

大圪贲村充分发挥“党建+共治”优势。一方面村党支部不断排查信访矛盾隐患,网格员挨家逐户地采集信息、按时走访,精准、全面掌握网格内的社情民意;另一方面聘用党支部小组成员、离退休干部和在村内具有较高威望、调解能力强、对法律政策掌握较好的乡贤为人民调解员、志愿者进行联动合作,提升矛盾纠纷调解成效。

同时,大圪贲村探索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志愿者积分激励机制,将德治与自治有机结合,通过构建“受助—助人—互助”“奉献—回报—奉献”的党建服务新模式,激励全村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乡村自治,调动党员群众更多的志愿服务热情,涵养培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党建+生态,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良好的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当下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乱丢、污水乱排、牲畜粪便随处可见、焚烧秸秆、旱厕不卫生、异味严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村风村貌和新农村的建设。

据了解,白庙子镇吉牙图村创新基层治理方式,采取“门前三包”和“六合一”的联合整治模式进行,每巷有片长、保洁员,考核与工资直接挂钩,形成了党员+委员+群众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有机网络管理体系,全村互相监督,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也是吉牙图村党建工作的重心之一。为了打造绿色长廊,吉牙图村种植了果树360棵、垂柳1200棵、山桃树300棵,拟将吉牙图村打造成为富饶、绿色、美丽的田园风光乡村。

党建+产业,赋能基层治理力量

不管是精准扶贫还是乡村振兴,最终目标就是让老百姓富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农民有钱?就得发展产业。

据了解,吉牙图村原有传统耕种模式生产力要素低下,土地利用率低,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

对此,吉牙图村党支部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整合村耕地3200亩,使得原来不能耕种的碎片土地及地垄之间的土埂进行整合,土地的利用率极大提高,并且便于大型机械作业。在2023年春季,吉牙图村党支部与正大公司合作,将土地流转给正大公司经营。农户有了不低于自种的稳定性收入,还解放了劳动力,实现了土地集约化,助力高质量发展。

土地流转之后,出现劳动力闲置,针对这一现象,村委会组织一部分劳动力,进入村集体项目——亲青采摘游乐园项目和正大公司田间打工,实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村党支部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整合耕地后结余出的72亩耕地上建设智能种植大棚13座,分别种植春秋两季的瓜果蔬菜,预计毛收入25万余元。

原标题: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创新“党建+”乡村基层治理 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