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寻踪

前些日子去南礼士路的书店买书,坐车回去时,车上了天桥,我忽然看到了白塔。它耸立在如林的现代建筑之中,颇有一种古朴别致之美。

我早就知道北京的白塔寺,也常从那里经过,可惜从未进去过。北京有两座白塔很有名,一座在白塔寺内,一座在北海。这次这座白塔的惊鸿一瞥,令我有了去拜见它的冲动。虽然这座塔一直都在,但想着去看,便忽然心急起来,终于等到周六,忙骑车去了。

第一道山门可随便进入,到了天王殿,从旁边的二道门起,才算正式入寺。后来了解,山门和后面的钟鼓楼均属近年复建。白塔寺乃忽必烈下令所建,由尼泊尔能工阿尼哥主持建造,塔高50余米,为大都最高建筑,在当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

往前走是大觉宝殿,那里正在举办北京地区的藏式佛塔展览,其中有梁思成手绘的《历代佛塔类型演变图》,列举了北平妙应寺、五台山佛光寺、五台塔院寺、北平北海四地白塔,它们均属印度窣堵坡瓶型塔的典型代表。我驻足参观时,有位欧洲女士和她的中国女伴也在此处参观,她看得很细,问得也很细,且汉语十分流利。两人交谈之中,这位欧洲女士讲到她每天坐车都会经过玉泉山,亦会看到山上的玉峰塔。在梁思成的手绘图中,此塔名为玉泉山塔,这一发现令她颇为兴奋。那种对中国文化的喜欢,甚至感染了一旁的我。

走过三世佛殿,便是白塔了。白塔在一个小院子里,需登阶而上。由此想到白塔的建造者阿尼哥,《元史》中多谈其机智敏捷:“幼敏悟异凡儿,稍长,诵习佛书,期年能晓其义。同学有为绘画妆塑业者,读尺寸经,阿尼哥一闻,即能记。长善画塑,及铸金为像。”对于阿尼哥一生的事迹,我印象最深的有二。其一,1260年,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决定在西藏萨迦地区修建一座宏伟的黄金塔,派使者赴马拉王国请求帮助,于是,国王发出招工令,招揽80多位优秀工匠,年仅17岁的八鲁布(就是后来的阿尼哥)脱颖而出,他带领工匠团队跨越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前往西藏,历时两年,成功建造了黄金塔。其二,阿尼哥领受任务建造元大都之白塔,历时8年方才竣工。他依据窣堵波佛塔式样,融合蒙、藏、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和设计出覆钵式佛塔,成为此类佛塔之蓝本。此塔建成后,不仅是元大都最高建筑,而且是最有特色的藏式佛塔。《日下旧闻考》记有:“塔制如幢,色白如银。”又记:“凡塔下丰上锐,层层筍拔也。白塔独否,其足则锐,其肩则丰,如胆之倒垂然。肩以上长项矗空,节节而起,项覆通盘,盘上又一小铜塔,塔通体皆白。”白塔历经700多年风雨,至今屹立。

《北京古迹寻踪》对此塔有很形象的描述:“塔基为高九米的方形折角须弥座,须弥座是由佛座(莲花座)演化而来;塔身丰肩收腰,酷似佛的身影;在塔基与塔身相连处,一圈形状雄浑的覆莲座及数条金刚圈,又像是佛像盘曲的下身;塔刹上端的华盖及塔顶为佛面的象征;金光闪耀的塔顶更显示佛的智慧和光明。”这种梵塔的建筑结构还有特别的寓意:塔基为方形,象征“地”;塔身为圆形,象征“水”;塔刹下大上小呈三角形,象征“火”;华盖为伞形,象征“风”;金光闪耀的塔顶多为螺旋形,象征“生命的精华”。

从白塔寺漫步出来,我又去寻找年轻人喜欢的打卡点。从东侧的夹道看过去,白塔与红墙对比鲜明,果然更显古朴与典雅。沿着夹道一路欣赏,白塔越来越近,欣赏的角度又不断变化。此刻的白塔更像是一尊安静的佛器,既有异域之美,又有古朴之态、庄严之相。

白塔寺的西北角有一家白塔咖啡馆,同样是网红景点。我登上咖啡馆的三层,在露台的躺椅上坐下。此处所见的白塔藏身在绿树和胡同老房子中,有一群鸽子围着白塔飞来飞去,忽然就令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苍茫。此刻的白塔正与我相对而视,这或许才是欣赏它的最佳距离。不过,因为走近了白塔,我才真切感受到了白塔之美。

原标题:白塔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