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集成电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硅光芯片技术的兴起并非偶然。集成电路虽然在微电子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数据传输和能效方面仍面临难以突破的瓶颈。硅光芯片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并为未来的高性能计算和通信提供解决方案。
集成电路的发展遇到了两大关键难题。首先是数据传输带宽的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据传输速率的需求急剧增加,但集成电路所使用的传统芯片材料在高频下会面临严重的损耗,如高频信号的衰减、电信号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等。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系统带宽的提升。
其次是功耗问题。在高频信号传输过程中,电子的运动会产生磁场,磁场进一步产生电场,从而导致电磁能量的损耗。这种能量损耗直接导致了功耗的增加,甚至在现代的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功耗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运营成本之一。
电子信号的传输还存在一种本质性的“拥堵”现象,类似于交通中的堵车。电子作为一种实体粒子,在电路中传输时,必须占据一定的时空位置,就像汽车在道路上行驶一样。每个电子在特定的时间只能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并且需要在“单行道”上运行,无法与其他电子共享同一路径。这种传输方式导致了系统效率的降低,特别是在高数据速率和高并发需求的环境下。
与电子相比,光子具有明显的物理优势。光子是静止质量为零的粒子,而且不带电荷,这使得光子在传输信息时不受时空限制。在同一个通道中,多个光子可以共享同一时空,避免了“拥堵”现象。如果将光子比作车辆,它们在传输过程中不会感知到其他光子的存在,因此也不存在类似于交通堵塞的问题。这使得光子在信息传输中的效率远高于电子。
硅光芯片的制造基于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系统从离散元件逐渐向集成电路迈进,将晶体管、电感、电容等元件集成到一个晶圆上,这一过程为今天的硅光芯片奠定了技术基础。硅光技术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一模式,通过在硅基材料上集成光子器件,实现高集成度和高性能的目标。
目前,Ⅲ-V族光源与硅光芯片的集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硅光晶圆上制备定位装置,然后将Ⅲ-V族材料如磷化铟或砷化镓等制成的激光器镶嵌在这些定位装置上,从而完成光源芯片的制造。第二种方法是异质键合技术,即在Ⅲ-V族材料上先制作小晶片,通过局部键合的方式,将这些晶片整合到一个完整的晶圆上,进而用于制造激光器等光源器件。
光电集成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光芯片和电芯片集成在一起。当前的单片集成方法是通过一次流片工艺将集成电路和光路同时制作出来,另一种方法是晶圆级封装技术来实现,将光芯片和电芯片分别在不同的晶圆上制造,再通过先进的晶圆级封装工艺将它们集成在一起。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集成度,还降低了系统的功耗和制造成本。
光子集成技术的发展延续了集成电路的成功模式,并且发展速度更快。在硅光集成技术出现之前,光通信技术主要依赖于Ⅲ-V族材料,如磷化铟和砷化镓。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特性,因此被广泛用于早期的光器件制造。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开始探索如何在硅晶圆上制造光通道,以实现类似光纤的传输效果。利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硅基光电子器件能够具备高集成度、低成本和低损耗的特点,解决了传统集成电路在后摩尔时代面临的带宽和功耗问题。
通过硅的半导体制造工艺,在硅基材料上制作光器件结构,使得光能够在其中传输并处理信号。这种方式不仅继承了硅材料的高集成度和低成本优势,还结合了光子技术的大带宽和低损耗特点,应用于光通信等众多领域。通过硅光平台技术融合集成其他新材料,如薄膜铌酸锂、钛酸钡和聚合物等,可以实现更高性能的光子集成系统。目前,硅光集成技术正在向混合集成方向发展,通过工艺制造技术将不同材料的光器件集成在一起。比如,将铌酸锂或Ⅲ-V族材料集成到硅基材料上,形成异质集成。
硅光模块的优势显著,与传统的分立器件相比,硅光模块的误码率改善了1~2个数量级,功耗降低了10%~20%,成本则下降了20%~30%。随着光模块的带宽和通道数增加,传统分立器件的成本和功耗问题逐渐显现,而硅光模块则通过高集成度和低功耗的优势脱颖而出,未来有望主导全球光通信市场。
硅光芯片的市场前景广阔,主要集中在光传输、光传感和光计算三个领域。根据Yole和LightCounting等行业机构的预测,硅光芯片的年增长率预计达到25%至44%。2022年,硅光芯片在通信市场的规模已达到30亿美元,预计2025年至2030年,其在传感领域的市场规模会达到数百亿美元,而在2030年至2035年,硅光芯片在计算领域的市场规模则有望突破千亿美元。
尽管硅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限制。例如,硅材料本身不发光,因此需要借助Ⅲ-V族材料来实现光发射。为了进一步提升硅光芯片的性能,科学家正在探索低维材料、磁光材料等新材料的应用,这些材料有望通过与硅光集成,实现更高效、更高性能的光电器件。
原标题:硅光技术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