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用双脚丈量山林,用双手呵护绿色的守护者;他,是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古树名木保护与研究,用智慧点亮绿色未来的智者。他就是张用宪,一位在林业领域默默耕耘数十载,用实际行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杰出代表。
以林为伴,将青春融于茫茫林海
1965年,张用宪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以后,便投身到祖国的林业建设之中。从东北的小兴安岭到西南的玉龙雪山,再到家乡江苏宿迁,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亲手栽下了一棵棵树苗,也见证了它们从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他说:“每当我看到那些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景象,我就感到无比满足和幸福。”从青丝到白发,他把每一天都过成了植树节。
退而不休,用“脚”绘出古树名木保护地图
1988年退休后,张用宪并没有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他深知,这些历经沧桑的古树不仅是自然界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干粮,背着水壶和相机,带着笔和本,独自踏上了寻找、记录和保护古树的征途。8年他骑坏两辆自行车,行程超5万多公里,完成了44万字的《宿迁市木本植物志》。
张用宪还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整理成七万字的《宿迁古树名木志》,并手绘了宿迁古树名木分布图。这些宝贵的资料不仅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更为宿迁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系每一片绿叶,成为人们心中的“古树保护神”
1998年,项王故里的一棵600余年的古银杏面临被砍掉的命运。在这紧要关头,张用宪大声疾呼,用近乎“极端”的方式要求保留下这棵古树。他的呼声如同警钟,唤醒了人们对古树价值的重新认识。最终,这棵银杏树得以保存,成为今天人们纳凉、怀古的好去处。
项王手植槐有着2200多年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槐”。然而,它曾一度濒临死亡。张用宪通过连续三年的观察和研究,找到了古槐生病的根源——锈色粒肩天牛虫害。面对古槐日渐枯萎的困境,张用宪没有退缩。他自费奔走于北京、南京,寻求林业专家的帮助,制定复壮方案。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古槐终于再次披上了新绿。
宿迁龙王庙行宫的千年柏树、周恩来故居百年观音柳、沭阳贤官600年银杏、泗洪车门千年槐树、泗阳来安张束银杏,都曾得到过张用宪的救治。当问及他为何如此执着于古树保护时,他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代大学生,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守住一片绿是使命,也是信仰。这些古树是历史的记忆,是自然的馈赠。如果我们不珍惜它们,那么未来的孩子们将再也看不到这些宝贵的财富。”
不知疲倦,引导全社会参与到古树保护行动中来
张用宪还是一位无私的科普宣讲员。退休后,他被聘为宿豫“五老宣讲团”副团长,同时担任宿城区老年大学、宿豫区老年大学的教师。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向青少年传播环保理念,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爱护环境。多年来,他累计授课超过600个小时,受教育青年达80万人次。他说:“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共同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如今,已是86岁高龄的张用宪依然活跃在古树保护的第一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用一生的坚守书写着守护绿意的传奇。
原标题:张用宪:坚守六十余载 守护“只此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