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新松: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四十年(下)

直到1991年10月,苏联访华代表团再次来到沈阳,资金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合作协议是签,还是不签?蒋新松顶着重压拍板:签!他何尝不知,这是一着险棋。研究所不少人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也有人直言,他自作主张,先斩后奏,太急于求成了。

真正给这个计划带来重创的,是1991年12月25日,政治世界变了天地,苏联退出了历史舞台。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合作必将“流产”时,蒋新松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在他看来,当时正是合作的良机,“否则等他们恢复过来,和西方关系缓和以后,由于他们的工业基础、基础研究及人民的教育素质比我们好,前进的速度将会大大快于我们。不应等到无求于我们时再干,这样会失去良机”。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蒋新松决定再次进京,向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领导陈情。

一份军令状,拳拳赤子心。短短几个月,蒋新松仿佛老了十几岁。而他的执着与远见卓识终于打动了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副主任朱丽兰,深潜6000米水下机器人项目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拨付经费1200万元。

1995年9月,中国深潜6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在夏威夷东海域成功通过了深海实验。1997年1月,水下机器人在完成改进之后,面临着是否赴太平洋再次海试的选择。当时已经卸任所长的蒋新松,再次向国家科委立下军令状,水下机器人必须接受实践检验,他和所长王天然愿意为此承担一切责任!

3月26日,当他站在水下机器人课题组同志们的面前,铿锵有力地喊出“活着干,死了算”,谁也没有料到,这竟是蒋新松留给课题组最后的话。

遗憾

蒋新松有句口头禅:科学工作是没有8小时工作制的。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什么贡献也没有,就是长寿有什么用?

“回顾蒋新松生命中最后的几天,会发现,凝聚和彰显了主导他一生的幸福观、价值观、人生观!”纪慎之意味深长地说道。

1997年3月25日晚10时左右,蒋新松从北京回到沈阳家中,连夜改写3月16日交到国家科委的报告《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对策研究》。

3月26日,参加关于6000米水下机器人再度深潜试验会议。

3月27日至28日,在东北大学参加“超级‘863’计划”座谈会并作报告。

3月28日晚,赶写中国工程院约稿“院士之路”文章。

3月29日7点30分,准备乘车去鞍山参加鞍钢“九五”计划关于技改的讨论会,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住院抢救。

3月30日上午,病情稍加好转,与研究所领导谈下一步“863”计划的几项工作,下午2点,病情突然恶化,抢救无效离世,享年66岁。

就在入院治疗前几天,他每天都从早晨四五点工作到次日凌晨一两点。

这些年,蒋新松一次次从死亡的威胁中逃脱出来,可那副修修补补的身躯确已不堪重负。“若是老天能再给我留点时间,为大中型企业再做点事情就好了!”3月29日,躺在病床上的蒋新松默默祈祷着。

蒋新松放不下的是他人生的另一件大事——工业自动化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转型发展。

1987年,蒋新松成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后,就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确定为该领域的两个主题之一,另一个是机器人。他要借助“863”计划使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提质增效,甚至要把CIMS的发展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后来他又提出并行工程、敏捷制造、拟实制造等一系列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先进制造和管理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1996年,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我设定的目标是如何在下一世纪20年代,使我国40万个企业(大中型)和世界接轨、跻身于世界市场竞争舞台。”

忧国之情、振兴之志,跃然纸上。

但凡和蒋新松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为人严厉、霸道。严厉得有时不近人情,霸道得有时说一不二。

“人无完人。更可贵的是,他为人清正廉洁,办事脚踏实地,从不弄虚作假,他一切为了国家,心底无私天地宽……”纪慎之说,所以他才受到了职工们的拥戴,才会有那么多人自觉自愿地跟着他“活着干,死了算”,才得到了多位科技界领导人的信赖和尊重。

“这是智慧的力量、行动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记者胡珉琦)

原标题:蒋新松: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四十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