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海上追“星”人

有一片海,浩渺无际。

有一群人,逐梦海天。

他们常年工作生活在大洋深处,以船为家、与海为伴。

他们是从事航天器海上测控任务的追“星”人。

黄杰,就曾经从事这项工作十多年。如今,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很多中小学校,经常能见到他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们讲那些年“追星逐海”的故事。

惊险36小时,在地球最深海沟遭遇暴雨袭击

黄杰每年在海上的时间有200多天。从2009年到2023年,十多年时间,他始终在海上执行任务,架起天地之间的“传声筒”。黄杰所在的部门,属于测控通信系统,主要负责海上测控。他们的工作,是在航天任务中负责对各类航天器(火箭、飞船、卫星)的“脚步”进行追踪,一旦运行轨迹离开祖国境内,就由他们负责测控,了解卫星在轨运行情况、航天员情况等,再将海上测控数据传回国内。

海上天气最是变化无常,最惊险的一次,黄杰出海执行“北斗二号”任务,在“远望6号船”返航途经马里亚纳海沟时,遭遇了热带风暴的袭击。“这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水深11000多米,被航海家称为‘海洋黑洞’。”黄杰回忆说,当时电脑主机没固定好,一下子就甩出去很远,船上两台主机中的一台出了故障,而以船上当时的条件没有办法进行维修。

在这个“魔鬼天气”下,船还失去了一半的动力,要知道在大风浪中航行的船舶失去动力是非常可怕的。黄杰回忆,大家都是用绳子把自己固定在岗位上进行海上作业的。十几米高的鞭状天线被吹到海里后,通信系统3人结成一个安全组进行抢修,他们打开靠近天线位置的水密门,2人系上安全带挂上安全扣,另外1人顺着安全绳挂到船上的金属杆扶手上,2人扶着一旁的金属扶手一点点摸索着过去更换备用天线;趁雨势变小,船舶电工立马前往保护船甲板上的各类户外灯具……在与狂风恶浪整整搏斗了36个小时后,最终摆脱了热带气旋的围追堵截。

太空寻“星”,极限18天找回信号

海上测控也被称为“移动的测量站”。黄杰形容自己的工作是“追星揽箭,蹈海探天”,对此,他一直非常自豪。

通常,他们是在卫星发射刚进入轨道后的初始阶段,与天空进行“对话”。“一般都是顺利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曾出现过意外。”黄杰回忆说。

2019年,春节刚过,黄杰和同事按计划完成了遥感卫星31号的海上测控任务。在返航途中,船只突然接到北京中心的命令:卫星在转移轨道时出现异常,与地面失去联系,需要应急测控。

“在茫茫太空中找到一颗直径几米的卫星,难度好比‘大海捞针’。”黄杰说,这颗“丢失”的卫星只散发出微弱的信号,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过去了,雷达操作手每天24小时不间断搜寻,双眼布满血丝,但是信号显示屏上依旧没有一丁点变化,发向太空的十万余条指令全部“石沉大海”。

此时,工作人员的生理心理,以及测量船携带的燃油、补给的物资、船舶的压载都逼近了极限,但是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大家克服困难、挑战极限,终于在第18天收到31号遥感卫星回传信号,随即注入应急测控指令,为挽救卫星作出了关键性贡献。

回归生活,与孩子们分享追“星”故事

一次次的成功背后,是追“星”人在深蓝海洋的孤独追梦。他们在道道航迹中,谱写着为梦想、为国家而奉献的乐章。

“为了调剂自我,海上的生活并非想象中的那么枯燥。”黄杰说,他会和同事们在飞机库打乒乓球、羽毛球,会在甲板上健身,天气好的时候,偶尔还会进行海钓。船上的住舱整洁干净,还带有独立的卫生间。上船的第一个月或者刚刚停靠外港补给的时候,他们还能吃到新鲜的绿叶菜。

去年,黄杰主动申请工作调动,回到了常州。如今,黄杰是国家开放大学优秀班主任、常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天宁区思政宣讲员。业余时间,他会经常去学校里,给孩子们讲讲那些年关于“星辰大海”的故事,以故事浸润童心、用宣讲凝聚力量,讲出真理光芒、讲出初心使命。

原标题:黄杰:海上追“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