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阴阳在天地2,升降上下无时穷。环回不得不差失3,所以岁时无常丰4。古之为政知若此,均节收敛5勤人功。三年必有一年食,九岁常备三岁凶6。纵令水旱或时遇,以多补少能相通。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7。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是以比岁屡登稔8,然而民室常虚空。遂令一时暂不雨,辄以困急号天翁9。赖天闵民10不责吏,甘泽11流布何其浓!农当勉力吏当愧,敢不酌酒浇12神龙!
注释:
1 这首诗为宝元元年(1038)在乾德(今湖北老河口)作。杨辟:字里生平不详。一本“辟”作“子静”。“喜”一作“祈”。
2 “吾闻”句:意思是我听说阴阳两种力量在天地间交互运行。
3 环回:指阴阳升降、上下的循环。作者认为这种循环不可能毫无差误。
4 “所以”句:意思是阴阳循环有差误,就会造成灾荒,因而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5 均节收敛:征收赋税要均匀,使用人力要有节制。
6 “三年”二句:意思是三年一定要余一年之食,九年要预备三年是荒年。
7 “兼并”句:意思是兼并之家及靠人民养活的和尚与士兵,生活享受往往胜过王公。
8 比岁:连年。登稔(rěn):丰收。稔,庄稼成熟。
9 号天翁:向天公呼号求雨。天翁,同天公。
10 闵民:怜悯人民。
11 甘泽:即甘雨,及时雨。
12 浇:洒酒祭献。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时弊、同情民生疾苦的政论诗。作者以景祐四年(1037)十二月自夷陵令改任乾德令,次年三月到任。到任不久就遇到了严重的旱灾。他的文集中有在乾德作的《求雨祭文》,记述了这次旱灾和祈雨的情况。本篇则作于祈雨得雨、旱情解除之后。从诗中的抒情和议论可以看出,年轻的欧阳修已经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时事政治有深刻的洞察力。诗作于灾害过去之后,又是和答别人的“喜雨”之作,可是诗人的心情一点也不轻松,他联想到了在这次灾害中受苦最深的农民,以及比自然灾害为祸更烈的时弊,于是在诗中发为议论,表达了他革新政治的强烈愿望。这首诗的内容,可以说是作者那篇著名的政论文《原弊》的高度浓缩。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指出北宋的时弊有三:一为“诱民之弊”,二为“兼并之弊”,三为“力役之弊”。这三项时弊,在这首诗中被概括为“今者吏愚不善政,民亦游惰离于农。军国赋敛急星火,兼并奉养过王公。终年之耕幸一熟,聚而耗者多于蜂”等句。所不同者,文中是直陈其事,而本篇则用诗的语言来表述而已。诗中对这些弊政的揭露是十分尖锐的。虽然作者一时还提不出革除弊政的有力措施,只是泛泛地要求执政者“均节收敛勤人功”,要求“农当勉力吏当愧”,但对于刚届而立之年的欧阳修来说,这已经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了。本篇虽然议论较多,但由于议论是带情韵以行,所以并不显得枯燥直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