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南日岛海域:“海上田园”劳作忙

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辽阔的海洋就是“蓝色粮仓”和“海上牧场”。南日岛海域是福建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5月底,央视综合频道《山水间的家》节目创作团队走进南日岛取景摄制,主持人撒贝宁、演员陆毅、作家须一瓜上岛体验渔民劳作,领略国家级“和美海岛”的自然风光和风俗民情,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天,我们一大早就出发,奔赴南日岛,来到“海上牧场”,体验耕海牧渔的乐趣。

晨曦微露,秀屿区石城北码头,渔船散落海面,宁静祥和。我们登上渡轮,向着海中央前进。

来到南日码头,我们穿上救生衣,一刻也没有休息,就跟随南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林金荣,坐船辗转前往东岱湾。

东岱湾是南日岛重点养殖海域。沿途一个个“大风车”在浩瀚的海面上旋转,周边成片的渔排绵延,小木屋浮于海平面,宛如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城镇。

我们放飞航拍机,透过空中视觉,看到鳞次栉比的渔排如同浮于海面的调色盘。

“瞧,那连成一片的网箱是在养殖鲍鱼。”林金荣指向途经的一个渔排向我们介绍。这位“客串导游”说,南日岛海洋牧场面积7.24平方公里,渔业从业人员超2万人,盛产鲍鱼、石斑鱼、龙虾、鳗鱼、黄瓜鱼、蟹、红毛藻等100多种水产品。福建莆田南日镇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积极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正在奏响向海发展的新“牧歌”。去年12月,央视《三餐四季》节目来到南日岛,撒贝宁等嘉宾品尝了大海深处的鲜美味道,南日岛声名远扬。

船在一个渔排旁靠泊,我们踏上渔排,狭长的通道只能容纳一人站立,放眼望去,大海茫茫。脚下渔网内,一条条石斑鱼活蹦乱跳。我们蹲下身子,跟着渔民投喂,鱼儿一拥而上,争着抢食。渔排角落,一名戴着鸭舌帽的渔民在海上独钓。走近一看,他的水桶里“战利品”真不少。

对于我们而言,耕海牧渔新鲜稀奇,而对于渔民而言,这一切早已稀疏平常。海上耕作,寂寞单调。正在独钓的渔民说,他每天凌晨4时起开始一天的劳作,渔排上的闲暇时光,最大乐趣就是垂钓。

南日海域广阔,水质清新,也是中国海带养殖主产区之一,“南日海带”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眼下,正值海带收获季。午后,我们前往福鲍沙滩,探访“海带晒场”。

福鲍沙滩,南日岛最具风情的海滨浴场,距离乌丘仅20公里。“天气晴朗时,能看到乌丘。”南日镇港南村东户自然村村干部杨明辉带着我们参观。他介绍,东户自然村有100多户人家,七八成在福鲍沙滩这片海域养殖海带,生产的海带销往全国各地。

晌午炙热,沙滩上,海带整齐地摊开晾晒,蔚为壮观。走近细看,一条条,一片片,又厚又长。杨明辉说,海带养殖分内区和外区,一公里海域以内的是内区,海带上沾的沙土比较多。一公里海域以外的是外区,在原生态无污染的海水浸润下,在外区生长的海带比近海养殖的海带更为肥厚,营养更丰富,口感更嫩滑,肉质更鲜美。

“撒贝宁、陆毅就随我们去外区收海带,还在这片福鲍沙滩上,把海带晾晒在杆上,跳起‘海带舞’。”围观村民津津乐道地向我们“剧透”《山水间的家》节目的拍摄情景。

一条条海带绑在粗粗的麻绳上,各家各户在祖辈流传下的“界石”区域内,晾晒自家的海带,有序而和谐。整个沙滩“横躺”着500多条结满海带的麻绳。我们随意拉起一条,感觉很沉重。村民说,一条麻绳约50公斤海带,村里男人出海采收,女人在沙滩晾晒,无论是采收还是晾晒,都是体力活。

不远处,2名村妇头戴遮阳帽,忙着给晒场的海带“翻身”,以加快晾干速度。

“我们来帮忙吧。”我们主动请缨,学着她们,托起长长的海带翻到另一边。顿时,触摸过海带的双手黏糊,沾满沙子。弯腰、起立,不断循环,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腰酸背疼。身旁的村妇,一条接一条翻晒海带,动作麻利,早已远超到我们前头了。

这些经验丰富的村妇,穿着长袖长裤,蒙面遮脖戴帽,防止晒伤中暑。她们还戴着手套,有的则穿袜上阵,以避免沙子入鞋硌脚。对于应对海带黏性等,她们颇有经验,因此晾晒得快。

“每天清晨4时出工,赶在日出前,摊铺好海带,午后再翻晒另一面的海带,下午6时收工。”村妇魏秀花说,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她已有20年的海带晾晒史。

杨风烟是海带养殖大户。海带收获旺季,她雇请村里10名“4050”村妇一起晒海带。她说,养殖海带靠天吃饭,晴天要暴晒,雨天要抢收,很是辛苦。但看到南日岛上央视,很开心。

日落而息,我们乘船离岛。风从海上来,奏响海上牧歌,袅袅升腾。

原标题:福建莆田南日岛海域:“海上田园”劳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