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应寻求审美力与教育性共生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文学,而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功能。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诗性与教育性应是贯通一体的。这种教育性可以被视为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审美融合之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基因,有助于儿童对自己意识的形成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促进儿童主体意识的建构,使儿童文学的叙事成为一种具有共同体意识的审美价值叙事。

如何发挥儿童文学的教育性?首先,要保证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包含着深邃的令人启悟的人文思考,也蕴蓄着能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愉悦的审美质素。这样的作品才可以谈及教育性,能为儿童的人生道路提供启示。其次,作品要做到以审美为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对儿童产生教化作用。即帮助儿童认识世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内心世界,充实他们的自我,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对这种筑基在良好的文学审美感悟力之上又兼具内在教育性的探索,毋庸置疑是引领儿童文学健康发展、赋能提质的应循之路。

中国的儿童文学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民间故事到新时代儿童文学的蓬勃发展,其中的教育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当下的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关注中国儿童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生活。

创作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审美力和教育性在新时代得到有机统一、相融共生、互促互进,也是讲好这个时代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章。即从时代特色出发,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儿童文学作品,让文字沟通着儿童与成人的情感,交流彼此的心灵和精神。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呈现一个如真似幻的审美空间,流淌其间的文字的美好与内在的诗性,使得作品达到审美力和教育性的统一。

对于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儿童故事,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中国故事是历史的叙事,更是当下的叙事。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是表达对中国的想象和表述,另一方面是反映中国的现实本身所呈现的丰富和复杂的情境。“中国的故事”意味着突出“中国经验”的独特性。中国的儿童文学讲述中国的故事而非外国的故事,就要写这个时代的中国儿童,也要以塑造中国的儿童为目的。

第二,中国故事里的“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始终是吸引人们思考和探究的重要主题。中国故事是大历史,也是我们每个人具体而微的命运所在。我们就置身在中国故事之中,而中国故事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呈现。既要讲这些故事,也要阐释这些故事。前者是叙述,而后者是理论和方法的思考。

第三,中国故事主要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所讲述的故事,主要包括以下这样几个层面:相对于“个人叙事”“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中国故事强调一种新的宏观视野;相对“走向世界”,中国故事强调一种中国立场,强调在故事中讲述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经验与内心情感;相对于“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经济学、社会学的范畴,中国故事强调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当代中国的现代历程,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又不同于“中国模式”的理论概括,更强调在经验与情感上触及当代中国的真实与内心真实。

第四,讲述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故事,有赖于儿童文学家创造性的感知、体验与表达。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其中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经验与情感。

新时代的中国儿童故事,应该为儿童的成长凝聚和营造一种文化想象,贡献出面向当代生活的一种持续不竭的思想活力和叙事可能。作为一种文学实践,它需要为儿童读者提供一种对于新时代日常生活的新的视点和探究,提供新的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整体性想象,达到审美力和教育性真正的有机统一。

原标题:儿童文学应寻求审美力与教育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