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山》是报告文学作家李青松的一本有关生态文学的作品集。书的架构分五大部分,即天地大美、树木果实、万物有灵、人与自然、经典人物。
如果您要问,北京的山有哪些?一脉曰太行山,一脉曰燕山。两脉相交拥抱处构成一个山湾——北京城就是含在湾里的珠子。
有山必有水,动静两相宜。说起北京的山,名山当推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这三山均位于北京的西部,三点连成一线,古往今来在这里发生的故事,说起来就像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
香山的“双清别墅”,是见证新中国诞生的地方;玉泉山的御用水浇灌着享誉盛名的“京西稻”;万寿山前的昆明湖为北京城充溢着温润灵气,荡漾生命的活力。
山,意味着什么?
关于山,书里不仅有我们国家的万掌山、管涔山、太行山、祁连山、长白山,而且还有英国塞耳彭的诺尔山、巴尼特山、巴斯特山、波斯岗山……
关于水,书里不仅有黑龙江的哈拉哈河、北京的翠湖湿地、内蒙古的乌梁素海,还有湛江的汕尾之尾。
关于树,有油松、柏树、栎树、黄栌、漆树元宝枫、水杉王,还有枣树、苹果树。
关于果,有枣、蓝莓、胡柚、刺梨、苹果、芒果和猕猴桃,更有奇特的八月炸。
关于动物,那可就更多了,哈拉哈河里的大马哈鱼、哲罗鱼、鳙鱼、嘎鱼、黑鱼,也有狗鱼和白鱼,河流两岸出没的花尾榛鸡、猫头鹰、紫貂、青鼬、猞猁、狐狸,黑熊,松鼠,还有象牙、蟒桥、蛤蚌、猴怒、长嘴(野猪)、老屋(燕子)、虎威、斗鹰,千奇百怪,精彩纷呈。
关于人,《山里人家》中朴厚忠诚的“从来就没有因为自己不能改变世界而放弃改变自己生活”的焦水生夫妇;《管涔山》里使用障眼法的林区管理局局长常志勇、林区的“活地图”、“轻勤抚育法”的创造者老书记周恭;《祁连山下的草原》中的牧民洛桑一家;《乌梁素海》里湿地保护区编外管理员张长龙;《塘源口猕猴桃》中浪漫的“猕猴”和“猕猴桃”;《老鹰谷》里救治折断翅膀老鹰的陈老爹;《猫头鹰》一篇中经历过斗智斗勇、一波三折转变的三德子和村主任;《闽与闽人》里感谢功勋当比神农的陈振龙;《漆与漆人》里小康之家吴兴海一家;《芒果园里的女村主任》里可以使人想起冰心先生名篇《小桔灯》的凌丹玲。
作者在书中致敬了经典人物。今天被推到英美首个生态文学作家位置、著有讲述塞耳彭村的鸟兽草木鱼虫的《塞耳彭自然史》的怀特;一个强盗居然成了自然文学作家的巴依阔夫,但是“在某个宁静的早晨,当我们簌簌掀动书页的时候,巴依阔夫的暗影里,确实有韧性的慈悲和光彩不时闪烁”;被忽略了的、在地球上第一个走进狼的世界、首个为狼辩护的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家莫厄特,其作品呈现了大地、海洋以及加拿大北部荒原上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充满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关怀。
李青松关于生态伦理的核心原则是爱、平等和公正。他用统计学的方法,用铁的事实告诉人们,应该用尊重自然的态度取代占有自然的欲念,用爱护自然的行为取代征服自然的活动。他用饱含深情的笔触,为莫厄特献上自己崇高的敬意。他理性、睿智、辩证地分析英国的怀特、俄罗斯的巴依阔夫以及加拿大的莫厄特在生态文学上的地位以及对今天生态文学的影响,客观、公正、鞭辟入里,直抵读者的内心深处。
李青松是理性的,同时又是感性的;是科学严谨的,更是幽默风趣的。
山在,水在,林在。北京西山是石质的山地,当年植树造林尤为困难,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朱德总司令在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的陪同下,视察西山后指出,必须让西山绿起来,到1952年解放军工兵创造了“爆破造林法”,部队一干3年造林7万余亩,1962年北京西山试验林场成立,林业战线的奋斗者如长江后浪推前浪,几代人用青春和汗水替河山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2023年北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44.9%。
说起法国影人、拍摄过《迁徙的鸟》的导演雅克·贝汉逝世的那天,作者的声音渐低甚至有些哽咽。那天他处理完手头的工作,下班后把自己反锁在办公室里,由于被雅克·贝汉的生态保护理念感动,竟然一个人默默为之流泪,挥泪之间奋笔疾书写下怀念文章。
而在《碛口枣事》中,作为儿子的他用深情的文字描述,如油画一般呈现,“我父亲是木匠,他使用的刨子就是用枣木做的刨床子,颜色暗红,天然而细密的纹理,愈用愈是光亮。他躬身弯腰,双手用力向前推刨子的侧影,我是那么熟悉。嚓!嚓!一卷卷的刨花就从刨眼里开出来了”。
他趣谈香山放猴,“它们会从香山经玉泉山一路直奔万寿山,我们就站在万寿山上恭候它们,它们会脚不沾地一直在林间悠荡,脚不沾土地到达万寿山脚下,一幅多么浪漫、温馨的画卷”。
这本451页装帧精美的大书,780克,捧读在手沉甸甸的,在山、水、林、田、湖、草、沙间,飞禽走兽欢腾、瓜果梨桃飘香、人物精彩绝伦,掩书合卷,细细回味,其中“人与自然”部分里有几篇独立的故事,最后的结局如果悬而不写,尤其是《象牙》一篇,在大象引领岩先勇回到了大森林里即戛然而止,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许更好。
什么是伦理?什么是文明?“山一定知道,山里的喜鹊一定知道,山里的蜜蜂一定知道,山里的松鼠一定知道。”
“山,意味着什么?山,代表着某种高度;山代表着某种思想;山,代表着某种品格和精神……我们置身山中时,山也置于我们心中了。”
“山,从不言说,只以四时行焉,只以草木荣枯暗喻自然法则的不可抗拒。”
“历史饱含着人类以往的全部荣耀与苦难。在一定意义上说,北京的山是历史的发生地,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山,是观察历史的坐标。”
“生态需要空间的分布,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地球的事情并不虚幻缥缈——山的事情就是地球的事情,我们脚下的事情就是地球的事情。”
春天里,让我们爬山去。山,在山的后面还是山。
山在,听青松说。
(作者系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原标题:山在,听青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