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上)

人物简介:何泽慧,1914年3月5日出生于苏州,祖籍山西灵石。父亲何澄早年怀着“强国梦”留学日本,是追随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成员,还是著名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对子女的教育思想是“科学、自由、平等、独立”,要求“对技术要精细周到,对事务要明快通达,对人要忠厚宽大”。母亲王季山出自苏州的王氏家族,大舅王季烈在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但他看重西学,编写了我国第一套《物理学》。外祖母王谢长达曾在苏州创办了著名的振华女校、三姨王季玉领导续办,倡导现代科学文化。何泽慧从小就受到父系和母系进步、开明书香门第的熏陶。

求学经历

1920年何泽慧进入振华女校,在校学习十二年,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德智体美、诗文书画得到了全面发展,同时在数理和英文方面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2年,何泽慧考取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这期28名新生中有8名女生。系主任叶企孙担心女生学物理困难,劝她们转系。这可气坏了何泽慧,她挺身而出,与女同学们一起找叶老师据理力争:“你们为什么在考试成绩之外设立一个性别条件?更何况,招生的时候也没有说啊!”叶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最后系里只能让女生跟男生一样留了下来。经过多轮淘汰,入学时28名学生只剩下10人,其中女生3人,包括何泽慧。

何泽慧等争得了男女平等的权利,最后以《实验室用电流稳压》毕业论文获得了90分的最高分,与钱三强并列第一。74年后,2006年清华物理系召开建系80周年纪念会,何泽慧因腿骨折住院,送去了视频参加会议。

1936年,何泽慧选择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出于抗日爱国热诚,她毅然选择了柏林高等工业大学技术物理系“实验弹道学”专业,但被拒绝了。因为技术物理系弹道学专业与德国军事工业关系密切,此前从未接收外国学生,更没有接收过女生。一心想学弹道学的何泽慧找到曾在南京兵工署当过顾问的技术物理系主任克兰茨教授,请求进入这个专业。起初克兰茨教授不接受,何泽慧就对他说:“你可以到我们中国来当我们兵工署的顾问,帮我们打日本侵略者。我为了打日本侵略者,到这里来学习这个专业,你为什么不收我呢?”克兰茨教授觉得何泽慧说得有理,就破例同意何泽慧在那儿试试。何泽慧打破了技术物理系不招收外国学生、弹道专业不招收女性学生的两个“先例”。

1940年,何泽慧以一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由于二战何泽慧不能回国。随后进入柏林西门子公司弱电流实验室工作。在那里她见到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西门子公司驻华主管拉贝。拉贝将他搜集的日军暴行照片给何泽慧看,她成了拉贝这一历史性义举的见证人。这些照片将她看得悲愤交集、怒不可遏,痛下决心,一定要回国报效祖国。

国外工作经历

1943年,何泽慧经德国物理学家帕邢教授介绍到海德堡威廉皇家学院核物理研究所,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波特指导下从事原子核物理的实验研究。

1945年,何泽慧在研究正电子能谱时,发现了一条近似于S形状的径迹,这是正负电子几乎交换全部能量而不湮没的弹性碰撞稀有现象。何泽慧把照片寄给了当时在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的钱三强。钱三强在英法宇宙线会议上投影了何泽慧那张S形状径迹照片,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1945年11月3日,英国《Nature》杂志称何博士的发现是“一项科学珍闻”。

1946年4月,何泽慧与钱三强在法国结婚。从此,何泽慧也到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从事核物理研究,与钱三强开始了共同的科研生涯。

1946年下半年,钱三强和何泽慧发现了铀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的三分裂现象。1946年11月20日,何泽慧发现了第一个四分叉事例;次年2月,又发现了第二个四分叉事例。这是更难发现的四分裂变现象。约里奥·居里在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科学会议上宣布了这项发现。

铀核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被称为二战后物理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成就,一经公布便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钱三强和何泽慧因此荣获法国亨利·德帕维尔物理学奖学金,西方媒体将他们称作“中国的居里夫妇”。

回国工作经历

尽管在科研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何泽慧和钱三强没有忘记出国学习的初衷,决定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物理这门新兴学科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5月1日,何泽慧和钱三强带着不满半岁的女儿离开法国,在海上漂泊了一个月零八天终于回到阔别12年的祖国。同年8月回到北平,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邀聘何泽慧任专职研究员,开始了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奋斗的历程。

当时,研究院的实验室空荡荡的。为了置办做实验的仪器,何泽慧和钱三强亲自动手,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跑旧货摊,还从天桥旧货市场买回来一台旧车床,自己制作一些简单仪器。

1950年,何澄先生的八个子女一起将父亲生前竭尽全力保护和修缮的苏州网师园捐献给了国家;1990年,又将何澄先生生前珍藏的七十二方珍贵印章、印材等,也全部捐献给了国家。何家两次捐献,内有国家一级文物31件,宝墨12件。1997年,作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网师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自1950年2月起,何泽慧指导并亲自开展了原子核乳胶、威尔逊云室和电子放大器的研制及重元素分离的方法研究。

1955年1月,在毛泽东主席主持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了我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中子是利用原子能的关键,但实验中子物理研究在我国的基础几乎是零。

1955年10月,钱三强团长,率领“热工实习团”赴苏联热工研究所访问;11月作为副团长之一的何泽慧先生第二批赴苏。她负责了解在加速器和反应堆上进行的核物理实验,并亲自在回旋加速器上进行实验研究。

1956年,经过420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对质子、α粒子、裂变碎片等灵敏的乳胶核-2、核-3,以及探测慢中子用的核-2载硼,核-2载锂乳胶,主要性能达到英国伊尔福C-2水平。何泽慧和她的合作者陆祖荫、孙汉城以“原子核乳胶制备过程的研究”获得1956年颁发的中国科学院奖(自然科学部分),即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前身)成立了中子物理研究室(二室)。其研究内容开始涵盖了中子物理、反应堆、加速器、电磁分离器、探测器、电子学等。后来,其他领域先后都分了出去,二室只保留了中子物理。二室开始由钱三强所长兼任室主任,何泽慧任副主任;1958年7月起何先生正式担任二室主任。

(原标题:爱祖国、崇科学、敬事业、维女权的巾帼科学家|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

原标题:纪念何泽慧先生诞辰110周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