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7机之后,夏培肃一直致力于提高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在诸如高速信号传输、高速阵列处理机、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研究,相当一部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例如,1968年,她提出最大时间差流水线设计原则,并于1986年利用该原则研制成功一台中央处理机。后来,美国的科学家利用该原则,设计并研制了他们的高速专用芯片。
“当老师的就是人梯”
如果把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比作中国计算技术事业的摇篮,那么夏培肃就是抚育中国计算技术人才于襁褓的“摇篮人”。
前文提及,按照“先集中、后分散”原则,计算所(筹)计划同时派人到苏联学习计算机和在国内培养计算技术人才。作为贯彻人才战略的负责人,夏培肃先后组织实施了超过700人的人才培养计划,倾注了全部心血。
从1956年到1962年,夏培肃等人牵头在计算所举办了四届为期一到两年的训练班,700余人先后在这里获得了“具有当时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的计算技术专业知识。他们后来分布在全国各地,成为发展我国计算机事业极其重要的力量。
是以,计算所成为名副其实的计算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曾主导了“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研制、获得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自计算所筹建之初就与夏培肃共同参与中国计算机事业,并长期保持着联系。
“夏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师长。”金怡濂曾深情撰文回忆夏培肃:“夏先生勇敢承担了在国内举办训练班的重任,从确定培养目标到制订教学计划,无不亲力亲为;她还直接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可谓殚精竭虑、夙夜辛劳。”
后人评价夏培肃: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其影响远远超过研制“107计算机”。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胡伟武,现任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是夏培肃60多位研究生中的一员。2002年,胡伟武团队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款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他在龙芯1号的每个硅片上都刻上“夏50”的字样,以纪念恩师回国从事计算机事业五十周年。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说:“夏先生是我的人生引路人。”
胡伟武的博士学习生涯很“挣扎”,有近两年时间在“担心毕不了业”的焦虑中度过。夏先生事无巨细,为帮助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我的博士论文,夏先生花了8个月,改了26稿。”到答辩时,胡伟武的论文与初稿相比已是脱胎换骨:“是夏先生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
胡伟武每念及此都很动情:“我自己也是导师,但是我自问真的是做不到夏先生那样的程度。”
胡伟武还记得,在他刚入师门时,夏培肃主持的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行计算机及并行算法”已近尾声,他只参加了部分“扫尾”工作,在项目主要完成人名单上排名靠后。该项目斩获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按规定有9人可以获奖。
胡伟武意外地收到了获奖证书。后来师兄告诉他:“夏老师把获奖名额让了出来。”
“一个项目获了奖,项目主持人却不在其中,这在学术界恐怕是罕见的。”胡伟武说,在他开始独立带学生承担项目时,他有一次看望夏培肃,谈起研究生培养,她说的一句话让胡伟武一生难忘:“我们当老师的就是人梯。给别人当梯子,太低了没人愿意爬的;自己要不断长高,别人才能攀着你往上爬。”
胡伟武说,夏培肃先生就是这样一座“人梯”。
周知予是夏培肃指导的最后一位博士生。期间她有一篇论文要投稿,正赶上那段时间夏先生身体不太好,每天去医务室输液。“我们就在医务室见面,她会把稿子带上,把需要修改的地方,详细地给我讲清楚。”后来论文在《计算机学报》发表,夏培肃坚持把周知予列为第一作者。
“一位师兄常说起夏先生给他们讲课是多么细心认真,可以让听众完全理解。那时,我总很羡慕他们,感叹自己怎么没有早生几年,这样就可以听到夏先生讲课了。”周知予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现在回想起来,却很感激在那样的时间和情况下遇到夏先生……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伟大的女性光辉
夏培肃先生生于1923年,成长于风雨飘摇的中国。在南开中学读书时,自小瘦弱又生过病的夏培肃最害怕体育课。因为力气小,她在排球课上排球发不过网,篮球投篮抛不到篮筐。
谁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个文弱女生,竟能在男多女少的计算机领域取得如此成就。同时,她还是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成功女人”,他的丈夫杨立铭在科研上也有巨大成就,二人于1991年双双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一时传作佳话。
但是,作为母亲、妻子这些女性身份,她也面对过早年丧子、丈夫患病、两个儿子需要抚养和照顾的打击与艰辛。
让我们从女性视角再看一看夏培肃先生。
上大学时,目睹了家国贫弱的夏培肃怀揣“工业报国”理想,报考了国立中央大学电机系。电机系的女生很少,老师也不欢迎女同学。夏培肃回忆当时的情景:“到沙坪坝(战时该校从南京搬迁至重庆沙坪坝)后,去电机系报到时,系主任皱眉,因为他认为女性不应该学工程。”
她不以为意:谁规定女性不能学工程?
夏培肃也确实吃过学工程的苦头。电机系的基础课“电工原理”非常重要,但上这门课的基本都是男生,女生宿舍距离上课教室很远。夏培肃吃过早饭再赶来,经常占不到座位,每每只好站在后排“听课”。
这样听下来效果当然会打折扣,到期末考试时,只勉强得了个“及格”。
“这可不行!”她决心重学“电工原理”。每到这门课,她就不吃早饭,饿着肚子跑去教室“占据有利地形”。这一次期末考试,她拿了90多分。
事实上,在夏培肃成长的年代,一位女性要实现工业报国的理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充满挑战。夏培肃前往英国留学时,英国人中也没有多少女性学工科——她是爱丁堡大学工学院唯一的女性。她一去,新闻记者都来了。
斯坦福大学教授、《中国计算机纪年》一书作者汤姆·马拉尼曾惊叹于夏培肃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贡献与作为:“我从未见过那个时代的其他女性能够像她一样,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并在自己的领域中担任核心的领导角色。”
夏培肃为人低调谦恭、淡泊名利,性情恬淡和顺,即便取得重大成果也极力避免宣传自己。她为何如此坚韧而出色,这恐怕是个谜。但夏培肃曾于2003年的一次出镜节目中,表露过自己的心迹。
“在您的心里面有特别崇拜的人吗?”
“我有。”
“是谁呢?”
“我觉得对我启发最大的就是江姐(指革命烈士江竹筠)。”
“给您什么样的启发?”
“我想到她就会激动。看到她,你就不能不去想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比如,一个人到底为什么活着,我觉得我应该向她学习。”
参考文献:
韩承德、唐志敏、祁威《恬淡人生——夏培肃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夏培肃:我的人生转折点》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胡伟武:研制自己的芯片》
BBC:The computer pioneer who built modern China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00219-xia-peisu-the-computer-pioneer-who-built-modern-china
原标题:夏培肃:甘为“人梯”,奠基中国计算机事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