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北海的金海湾红树林望向大海,眼前仿佛铺展开一幅富有层次的巨幅国画:近旁的滩涂草木葳蕤,一直延伸到金黄色的沙滩,一群白鹭在海风的吹拂下飞过树梢,再远些,便是蓝色的海。
北海,这座以海为名的城市,是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的北部湾东海岸上的一颗明珠。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对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保护,让这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
十多年前,由于城市建设、临海工业、水产养殖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堪忧。贯穿北海市区的主要水系冯家江自北向南,是咸淡水交替的河流,上游连接铁路明渠、三江明渠和鲤鱼地水库,下游出海口东连金海湾红树林,西接“天下第一滩”——银滩。冯家江被称作城市中央的“绿肺”,具有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气和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但从前污水直排,不仅严重污染了江水,更是污染了出海口,以致银滩以东那片珍贵的红树林里,到处可见随着潮涨潮落而挂在树梢上的绿藻,并因污染而引发浒苔和团水虱的双重侵害,使得一株株木榄、红海榄、桐花树大面积死亡。人们意识到,北海的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冯家江水环境治理项目涉及江、渠、湖、海、滩,2018年12月开始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清理河道、建设再生水厂及补水管道,打造美丽景观及智慧水系,次年进一步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经过几年的辛勤付出,北海的渠、库、江两岸敷设了截污管线,彻底消除了冯家江沿线的363个直排口污染源,设置了多座调蓄池,将收集的污水和初期雨水先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进行处理,再通过补水管线回输到上游,补充河道的生态需水量。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北海人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滨海环境及咸淡水区域分布等因素,优选本地树种草种,自主培育了南方碱蓬、阔苞菊等耐盐碱的滨海植物,形成了稳态的基塘、湖库、沙洲、红树四大生境。在冯家江上游鲤鱼地水库区域,水库旁的坑塘变成了美丽的绿洲或小岛,四周的小叶榕、野芋、大叶油草等南方植物,构成了可爱的森林,红色的三角梅长年开放,点缀着碧水沙洲。明渠岸侧的违章建筑拆除了,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绿荫步道。护坡植被选用了黄菖蒲、梭鱼草、睡莲、金鱼藻这些具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它们既能供观赏,还能净化水和空气,造就了一片片生态湿地,为鸟儿们营造了可觅食、栖息的家园。而在靠近入海口的江水下游,去除了硬质护砌,种上玉蕊、银叶树、黄槿等半红树植物,逐渐过渡到红树林生态环境。本地适生且抗台风、耐盐碱、抗菌的棕榈树俊朗潇洒,一排排守护在海边,是人们看不够的风景。
北海三面环海,大陆岸线加上海岛岸线有668.98公里,长长的海岸线守望着幸福生活的人们,也守望着天地间生长的万物。这里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呈现了难得的生物多样性。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北海人不断开展退塘还林还湿、外来物种清理,对红树林、珊瑚礁、沙质海岸、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进行系统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得以复苏。如今,北海沿岸的鸟类比2021年之前增加了数十种,且多次监测到濒危鸟类勺嘴鹬、褐翅鸦鹃、红隼、普通鵟、褐冠鹃隼、黑鸢、凤头鹰、红喉歌鸲、白胸翡翠、栗喉蜂虎等。沿岸滩涂得以休养生息,沙虫等底栖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由2021年之前的153种增加至207种。入海口处发现了中华鲎、绿海龟等海洋珍稀动物,19种红树植物生长状况也明显好转。
这个春天,北海人一直处于兴奋中,一连串生态向好的喜讯传来。2023年,北海市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等多项生态环境指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排名第一;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达98%,地表水优良率100%,也排名全区第一;银滩海湾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涠洲岛获得“和美海岛”示范称号,银海区入选2023年度“中国天然氧吧”;近日在福建厦门召开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推进会上,北海成为典型。
在广西,“北有桂林山水,南有北海银滩”。洁净、美丽的北海在这个春节成了“网红”旅游城市,被风光旖旎的蓝色海湾所吸引,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挤满了北海大大小小的宾馆和民宿。曾经以采摘红树果实、赶海捕鱼为主业的沿海村落开始走上绿色转型之路。村民们迎八方来客,尝到了修复和保护生态的甜头。
走在通往银滩的冯家江畔的小道上,只见白鹭在江面上飞来飞去,时而翅膀掠过江水,时而降落于树梢,它们并不躲避近在眼前的行人。或许,鸟儿们也早已觉察到它们与人类的和谐相处。
原标题:碧波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