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二个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对202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践路径。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如何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研究领域学者。
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
“千万工程”(“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和乡村建设工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祖辉认为,浙江的实践表明,“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同时也是乡村建设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是“切口小、格局大”、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的“大工程”。“千万工程”改变的不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也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营商环境、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千万工程”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先行探索,其成功经验成为各地可学可鉴的实践样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关键是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找到适合当地自身发展的路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唐丽霞表示,“千万工程”探索出了工农互促、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文旅融合的中国特色现代化之路。
“千万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打造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毛学峰认为,我国乡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差别大,而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等,不可能一种模式、一种路径、一种做法包打天下。有些村庄靠近县城,基本实现了城市化,有些村庄外出务工人口相对较多,出现明显空心化,有些村庄民企私企蓬勃发展,乡村异质性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分类推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牢牢守住我国“三农”发展的底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
在李国祥看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把底线守住,做好“两个确保”。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一方面,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另一方面,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
毛学峰认为,在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是中国的粮食安全目标,“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需要在农业发展多目标的同时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风险底线。
“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我国‘三农发展’的底线。”唐丽霞表示,我国一直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用途管制、加大农业要素补贴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式稳定并提升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需求增长和结构转型,我国粮食进口总量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来确保粮食生产,确保口粮基本安全,在国际粮食贸易畅通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国际粮食市场冲击,一旦国际粮食贸易出现任何波动,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都是极大的挑战。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任务。唐丽霞告诉记者,脱贫攻坚结束后,我国设定了五年的衔接过渡期,避免因政策调整而导致脱贫人口收入出现断崖式下降,同时还设定了脱贫人口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的“两高”目标,其目的就是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从这几年来的成效看,全国没有出现规模性返贫,守住了这条底线,当前相关部门也正在抓紧研究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也意味着未来防止规模性返贫工作将成为常态化工作。
明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和路径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个提升”作出系统部署,要从各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出发,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黄祖辉认为,“千万工程”不仅改变了乡村人居环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关系,促进了以城带乡和城乡融合发展。接下来,要以县域基本单元为主要载体和突破口,通过“千万工程”的不断深化,推进城乡社保制度和产权制度的联动改革,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基础要素、赋能要素以及产业、市场、政策等多方位的城乡互通和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同时提升与实现乡村价值,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居民的持续增收和共同富裕。
唐丽霞表示,乡村振兴在乡村产业发展上主要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农文旅融合,乡村产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产,而是要发展乡村新业态,将乡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空间资源、农业资源等转化成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将乡村转变成多种业态聚集的空间,实现乡村功能多元化和农业价值复合化,使乡村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空间。
“三个提升”明确了重要路径。毛学峰告诉记者,未来需要以农业农村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关键是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科技赋能、组织赋能、人才赋能,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提升乡村产业。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绿色美丽乡村和文明和谐乡村。以党建引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记者张杰)
原标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