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的旷达——读苏轼《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牵连后,“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二月初一到达黄州。这个感叹“平生文字为吾累”,决心做一个“此去声名不厌低”的人,刚到黄州,忍不住吟出了这首《初到黄州》。这首诗语言平实,却显示出苏轼复杂矛盾,又随缘旷达的心情。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为口忙”表达了多层的含义:为糊口而出仕,因口祸而获罪,为“鱼美”“笋香”的口福。“老来事业转荒唐”,看似诙谐,实则沉痛。苏轼当时已经四十五岁了,自幼“奋厉有当世志”,科考时被仁宗皇帝认为的宰辅之才,二十多年后,不仅没有功成名遂,反倒被逐至黄州。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见到长江绕黄州城郭而过,就知道这里的鱼一定很好;看到连山的竹子,想象着竹笋一定很香。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苏轼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到”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员外”,定额以外的散官。“水曹郎”,隶属于水部的郎官,梁朝何逊、唐代张籍、南唐孟宾于等都担任过这个官职。苏轼巧妙地利用这种巧合,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同时牢骚之中带点幽默放达,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结尾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员外”,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压酒囊”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无补丝毫事”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表面上的自惭尸位素餐,实际上是苏轼苦中作乐,也是对朝廷中权贵的一种讥讽,更是表现了诗人的一种旷达。

苏东坡初到黄州时,举目无一个亲人。他住在定慧院内,“随僧疏食”“灰心杜口,不曾看谒人”“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所云出入,盖往村寺沐浴,及寻溪傍谷钓鱼采药,聊以自娱耳”。

表面上看,苏东坡来到黄州,他不再想写诗作文了。实际上,一股写作的冲动在他心头奔涌。初到黄州,他就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他放达的情怀。也预示着他在黄州将是一种自得其乐的平实生活。在这平实的生活中,展示着他超然物外、乐观豁达的胸怀。正是这种情怀,才使得他在身处逆境中展现了超乎寻常的作为,成就了他在黄州的文学艺术巅峰。

原标题:平实的旷达——读苏轼《初到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