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自然资源部近日联合印发《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和规范各地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城乡应急避难场所,促进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构建。
《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主要内容、技术要点、主要成果和附件5个部分。按照《指南》,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及分析、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规划、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要求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8个方面主要内容。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需把握好科学布局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利用各类应急避难资源合理建设、加强室内型及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改造、加强乡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科学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与设施、充分考虑特殊条件下应急避难需要7个方面。《指南》提出了前期调研与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分级分类体系、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应急通道与相关基础设施5个方面规划编制技术要点。
《指南》提出,城镇地区根据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区和商业集中区等不同区域的安全风险、人口密度、应急避难场所资源条件和发展规划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建、改造适宜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乡村地区应急避难场所布局坚持安全第一、兼顾便于群众避险避难与应急救援,充分利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办公用房、学校、福利院、文化服务中心、康养基地等进行规划改造,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物资,提高乡村地区应急避难能力。规划布局时,要考虑本地区与周边地区共享应急避难场所资源的情况。
《指南》明确,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专项规划,需符合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与应急体系、人民防空、综合防灾减灾、恢复重建等规划相衔接,将主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详细规划。规划期限原则上与本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据介绍,我国将在2025年年底前全面开展省、市、县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应急管理部门会同自然资源部门组织编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处理空间矛盾,并开展评审和论证,规划通过评审论证后,依相关程序报批,批复后报上一级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原标题: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有了编制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