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烟”轻薄不独起——从《使至塞上》说起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唐代王维塞外诗《使至塞上》中广为流传之句,关于此句“孤烟”一词的解释,历来多有争论,一说为狼烟或烽烟,一说为塞外风沙。目前学界较为通行的解释为傍晚烽火台点燃的平安火所起的一缕烽烟。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孤烟,大漠孤堡上的烽烟。”莫砺锋著《莫砺锋说唐诗》:“大漠深处的烽火台燃起一缕炊烟,平安火。”此种解释看似合理,但仍有不明之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王维深入大漠时所见之景,大漠之地空旷无碍,作传递信号之用的烽火台座座相连,如此之多的烽火台接连不断地燃起平安火,王维所见必不可能是一座孤堡燃起的一缕烽烟,那么“孤”该作何解释?

“孤烟”于诗词中并不少见,且常与“村”字共现。如唐代孟浩然《南归阻雪》:“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宋代文同《宿田家》:“今夜宿何处,孤烟生远村。”宋代王庭圭《晓行唐兴寺道中寄刘美中》:“村落孤烟起,人家半岭居。”宋代柳永《诉衷情近》:“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远处独起的炊烟”,这是有待商榷的,因为一个村落有许多户人家,仅见一缕炊烟的场景实属难遇。宋代王之道《和徐季功舒蕲道中二十首·其十七》:“下马邮亭忽喟然,数间茅屋起孤烟。”数间茅屋同时升起“孤烟”,明显不符合《汉语大词典》所解释的“独起”。

王维另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所写正是村落里的炊烟。《红楼梦》第四十八回说王维此句是化用晋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给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

“依依”指模模糊糊、隐约可见的样子,“依依墟里烟”意为“模糊、隐约可见的村落里的炊烟”。说王维“墟里上孤烟”是化用“依依墟里烟”,此言有理;但说“上”是从“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则不妥,“上”指升起,“依依”指炊烟模糊、隐约可见,二者并无关联。其实“依依”化出来的应该是“孤”,“依依墟里烟”就是“墟里孤烟”。“孤”于此处并非指数量单一,而是由数量单一义引申出稀薄、寡少义,这和其同义词“单”由数量单一义引申出寡少义的词义发展方式相同。“孤烟”就是指稀疏轻薄、隐约可见的烟雾。

“孤”指稀疏轻薄并非是仅据《红楼梦》所言而作的推论,在诗词中多有体现。“孤”常被用于与“疏、残、微、薄”等表示寡少义的词形成对仗,如宋代王琪《望江南》:“山下孤烟渔市晓,柳边疏雨酒家深。”宋代白玉蟾《舒啸》:“前村生孤烟,半山吞残照。”宋代郑清之《祈晴行西湖上呈馆中一二同官》:“山横孤雾残霞外,秋在微云疏雨中。”此三首诗,前两首以“孤”对“疏、残”,后一首不仅以“孤”对“微”,且句内亦以“孤”对“残”,“孤雾、残霞、微云、疏雨”四个词语对仗工整。此外,一些具有稀疏寡少义的词常用作定语修饰“孤烟”。如唐代章孝标《游地肺》:“高迹无人更蹑,碧峰寥落孤烟。”宋代刘敞《晚晴小园》:“微茫返照楼头出,萧索孤烟天际沉。”元代方回《秀亭秋怀十五首·其八》:“水南彼何所,缥渺浮孤烟。”明代文徵明《怀石湖》:“落日夷犹青雀舫,孤烟缥缈望湖亭。”“寥落、萧索、缥缈”等词表示稀少、隐约可见,皆修饰“孤烟”,可表明“孤烟”具有稀疏轻薄这一特点。

此外,除与“烟、雾”搭配外,“孤”在修饰其他事物时也有微薄或微弱之义。《三国演义》第十六回:“绣势穷力孤,引败兵投刘表去了。”第八十二回:“孙桓折了李异、谢旌、谭雄等许多将士,力穷势孤,不能抵敌,即差人回吴求救。”《资治通鉴·汉纪六十》:“今羽已孤迸。”宋末元初胡三省注:“言羽失根本,而势孤奔迸也。”“力孤、势孤”即势单力薄,表示势力单薄、微弱。

“孤烟”不仅指村落里的炊烟,还可以表示水面升起的雾气。唐代奚贾《句》:“落日下平楚,孤烟生洞庭。”其描写的正是傍晚时洞庭湖面上所起之雾。与此相同的还有唐代贯休《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霜打汀岛赤,孤烟生池塘。”水面上飘浮雾气是自然现象,对此,诗词中除用“孤烟”描述外,还有许多其他表述方式,如“薄雾生寒水,寥寥舣画船”(宋代梅尧臣《中秋与希深别后月下寄》)的“薄雾”,“薄雾疏烟迷近远,水色谁能辨深浅”(宋代刘敞《雨过前轩偶记》)的“疏烟”,“岷山白日多光辉,清江微雾雪霰稀”(明代杨慎《冬晴三章寄彭幸庵》)的“微雾”等。“薄雾、疏烟、微雾”等皆指明水面雾气的轻薄,“孤烟”也是此义。

综上所述,“孤烟”泛指稀疏轻薄的烟雾,“孤”体现的是轻薄而并非独起之义。

“孤烟”为王维惯用,除《使至塞上》外,还有四首诗中可见。《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惆怅极浦外,迢递孤烟出。”《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眇眇孤烟起,芊芊远树齐。”《田园乐七首·其五》:“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可以明显看出,这四首诗中的“孤烟”皆为农家村落中轻薄的炊烟,因此,将《使至塞上》中的“孤烟”解释为独起之烟是不合理的。以轻薄烟雾释之,则另有顺理成章的意境:傍晚时分,诸座烽火台逐次点燃报告安宁无事的平安火,火燃轻烟起,从诗人所处之处远观,座座烽火台所起轻烟恰如农家村落里的炊烟一般。如此解释,正符合王维诗中“孤烟”一词的使用惯例。

村落炊烟为田园诗代表意象,肇始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常被用于表达思乡和归隐田园之情。《使至塞上》一诗是王维被排挤出朝廷,心怀激愤、忧郁之时而作,首、颔两联中的“单车、征蓬、归雁”已经极写其失意之情。到了塞外,诗人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漠深处如村落炊烟一般的烽烟和长河落日之景,受此感染,心中之情由愤懑转变为平和,因此才有了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这一坦然接受之心境。正如清代卢麰、王溥编《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所言:“五六写景如生,然亦是其自然本色中最警亮者。结另意,有开拓。”因此,以诸座烽火台燃起的稀疏轻薄的烽烟解释“孤烟”,较之孤堡上的一缕烽烟更符合王维作《使至塞上》之时的情景。

原标题:“孤烟”轻薄不独起——从《使至塞上》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