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评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56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瀚霖杯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0年1月20日在京揭晓。

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11月18日,国际TOP500组织正式发布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天河一号”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一,这是我国取得的最好名次,表明我国在国际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地位显著提升。超级计算机是世界高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是体现科技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各大国均将其视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投入巨资进行研制开发。“天河一号”的问世,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又一重大突破,是国家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成果,为解决我国经济、科技等领域重大挑战性问题提供了重要手段,对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正式建成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站区计划总建筑面积558.56平方米,本次南极考察主要实施建设236平方米的主体建筑。我国将有计划地在南极内陆开展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实施冰川深冰芯科学钻探计划、冰下山脉钻探、天文和地磁观测、卫星遥感数据接收、人体医学研究和医疗保障研究等科学考察和研究。冰穹A区有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冰层,在那里建立科考站,对于全球气象研究、天文学、地质学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国在南极建立的53个科学考察站大都分布在南极边缘地区,只有美国等6个国家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立了科考站,中国昆仑站登陆南极冰盖最高点,成为人类南极科考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我国为人类探索南极奥秘作出的又一个重大贡献。

3.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上海光源能量位居世界第四,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中能光源之一。上海光源从装置到建筑均为我国自己设计和集成。在4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上海光源建设国际评估会上,来自11个国家的34位权威专家对该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上海光源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该光源首批7条光束线和实验站向用户试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上海光源的建成,不仅表明我国在建设大科学工程实验装置方面,具备了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和技术集成能力,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而且将对我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与健康等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4.量子计算研究获重大突破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杜江峰领导的研究小组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仁保合作,通过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固态体系实验实现了最优动力学解耦,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自旋相干时间。该成果发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同期的《新闻与展望》栏目发表的评述文章指出:“他们所使用的量子相干调控技术被证明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并且有效对抗量子信息流失的一个重要资源,取得的研究进展的重要性在于极大提升了现实物理体系的性能,从而朝实现量子计算迈出重要的一步。”杜江峰研究小组成功建立了目前国内唯一可以同时操控电子和核自旋的实验平台。在此基础上,他们第一次在真实固态体系中开展独立实验,实现了最优动力学解耦方案。他们的研究显示,即使在常温下,这样的方案也是可以工作的,这为用固态材料研制出能在室温下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5.甲型H1N1流感疫苗全球首次获批生产

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9月3日获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这也是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此前完成的临床试验结果初步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良好。在有效性方面,该疫苗一剂免疫后21天,儿童、少年和成人三个年龄组保护率均在81.4%至98.0%范围内,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保护率70%以上),可用于3至60岁人群的预防接种。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暴发后,我国共有10家疫苗企业投入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发。据了解,目前除北京科兴外,其他9家企业都已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临床试验,正在陆续申报注册。北京科兴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月产量可达200万至300万人份,在国庆节前,预计可以生产出500万人份的疫苗,以满足北京市乃至国家的储备需求。

6.iPS细胞的全能性被首次证明

7月23日,《自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周琪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曾凡一分别领导的研究组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首次利用iPS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通过四倍体囊胚注射得到存活并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的全能性。周琪等制备了37株iPS细胞,利用其中6株iPS细胞系注射了1500多个四倍体胚胎,最终3株iPS细胞系获得了共计27个活体小鼠,经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证实该小鼠确实从iPS细胞发育而成,有些小鼠现已发育成熟并繁殖了后代。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将iPS细胞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中国科学家在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所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7.研制出大容量钠硫储能电池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上海市电力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容量为650Ah的钠硫储能单体电池,使我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核心技术的国家。现已建成2兆瓦大容量钠硫单体电池中试生产示范线,合作双方计划在2009年底前成功研制百千瓦级的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并将进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智能电网是目前国家电网的重点建设方向,储能技术是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之一。而钠硫储能电池因其容量大、体积小、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寿命长、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非常适合电力储能使用。钠硫储能电池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储能方法之一,具有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能降低碳的排放,应用前景广阔。

8.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

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研究所课题组在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地区,发现了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恐龙——“赫氏近鸟龙”。该化石距今约1.6亿年,较之以往热河生物群中最早的“带羽毛恐龙”——中华龙鸟的时代要早约2000万~3000万年,较之以往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鸟类要早约几百万至1000万年。本次新发现的“赫氏近鸟龙”化石代表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长有羽毛的物种。新发现的化石在其完整保存的骨架周围清晰地分布着羽毛印痕,特别是在前、后肢和尾部均分布奇特的飞羽。更奇特的是,其趾爪以外的趾骨上都被有羽毛,这种完全被羽的特征在灭绝物种中尚无报道。《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成果。本次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恐龙演化曾经过“四翼阶段”的假说,并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分异的时间框架新假说。此研究成果代表着鸟类起源研究的一个新的、国际性的重大突破。

9.成功实现太阳能冶炼高纯硅

世界上第一根太阳能冶炼的单晶硅由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理论物理所陈应天等专家制成。这一成果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第26卷第7期。文章作者之一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介绍,这是我国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使高效廉价冶炼高纯硅成为现实。太阳能级高纯硅材料是目前世界上最紧缺的能源材料之一,也是当前光伏产业应用最广泛的原材料。以高纯硅材料为基础的光电池的发电成本大约是国内常规能源发电成本的10至20倍。经过反复实验,对应用此方法得到的硅粒采取定相凝固加工提纯,用辉光放电质谱微量分析法测试,得到的结果表明,这一高纯多晶硅已达到99.9999%的太阳能级纯度。新方法能将现有的提纯耗能指标由200至400度电/公斤降为30至40度电/公斤,其提炼成本由目前的40至80美元/公斤降为20美元/公斤,且没有环境污染。

1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成功实现工业化示范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与江苏丹化集团、上海金煤化工新技术有限公司联手合作,成功开发了“万吨级CO气相催化合成草酸酯和草酸酯催化加氢合成乙二醇”(“煤制乙二醇”)成套技术,是一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创技术。正在内蒙古通辽市建设全球首套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示范装置,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乙二醇生产企业,实现部分替代进口。该项目是我国煤化工五大重点示范工程之一。此项成果标志着我国领先于世界实现了全套“煤制乙二醇”的技术路线和工业化应用。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缓解我国乙二醇产品供需矛盾,对国家的能源和化工产业产生重要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突出的技术创新性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有删减)

原标题:两院院士评选“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