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能不能给我签个名?”
“我也要!”“我也要!”……
孩子们“轰”一下围上来,将欧阳宏伟围了个水泄不通。
孩子们的热情,让坐惯了“冷板凳”的欧阳宏伟有了当“明星”的感觉。他想了个办法:“我有3个签名的机会,但要回答我,你们听完讲座记住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坐在第一排的甘元萌举手说:“我记住了要勇敢,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被触动的欧阳宏伟提笔给甘元萌写下:“勇敢之下,人生海阔天空。”
…………
这是全国政协首次“科普万里行”活动的现场。主讲人是全国政协委员欧阳宏伟,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专家、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
科普工作具有深刻的战略价值和社会意义,迫切需要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而开展科普工作,人民政协有着天然的优势。政协委员里有大批科技界的代表人士,有责任有义务带头开展科普工作。
在第二十届全国科普日到来之际,9月15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向全国政协委员发出“履职尽责、科普为民,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的倡议书;同日,“委员科学讲堂”举行启动仪式;9月22日,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还特别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出征仪式。
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就此拉开序幕。
9月25日至28日,秋高气爽,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专项活动分赴安徽、湖南、四川、贵州四地。4天时间,4省10市,14位全国政协委员,28场讲座,行程13000多公里……
委员们激情涌动:走!科普去!
感受科学之美
100多年前,新文化运动就将“德先生”和“赛先生”一起大张旗鼓地请进中国。于是,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传播、普及科学的浪潮。
100多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22年9月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时隔一年,2023年9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科学讲堂”活动正式启动。
开展“委员科学讲堂”活动,是全国政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二十大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是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一项专项工作。
“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把服务为民和联系界别群众结合起来做,界别群众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到哪里,要在服务中联系,在联系中服务,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为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提高社会大众科学素质作出政协贡献。”教科卫体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施一公以“生命科学之美”为题,为700多名听众带来首场科学讲堂。
什么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是如何推动医药创新的?未来,生命科学是否将面对持久的挑战和无限的可能?对此,我们应如何应对?……施一公娓娓道来,严谨坦诚、风趣又接地气的讲座风格,“圈粉”无数。
这就是科学的魅力!
这种魅力,我们接下来在“科普万里行”的讲座中也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2000多年前的叩问仍在回响。人类从未停止对宇宙的追问:光年之外有什么?
贵州,多山多江多河。全球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从贵州山间凝望天空,探寻着百亿光年之外的射电信号。
委员科普,飞跃山水。9月28日上午,“航天知识”讲堂在位于凯里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第二十五小学开讲啦!
“今天我跟大家聊一聊航天的梦想。”全国政协委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原党委书记赵小津带来了“探索浩瀚宇宙,放飞航天梦想”的讲座。他看了看台下坐得笔直、眼睛瞪得大大的孩子们,“我们五院是做飞船、月球探测器,还有各种各样的卫星的。总之,我们造的东西就是在太空里飞的。”
“我们中国最早搞航天的是钱学森,大家听说过没有?他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是中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以大气层为界,把在大气层以上的叫航天,大气层以下的叫航空。”
从鸟和飞机、风筝和火箭、无人机与太空定位到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从“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到“巡天遥看一千河”……赵小津让孩子们认识到,航天是浪漫的,科学要长上想象力的翅膀。
教室里静悄悄的。赵小津看着这些十一二岁的孩子,心生感慨:现在是大航天时代,未来航天梦的实现要靠你们——
他与孩子们相约:“我在中国航天等你们!”
在距京1600公里外的中国科技城——四川绵阳,一双双充满稚气和灵光的眼睛也正在为探索宇宙的奥秘着迷。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孕育了诗仙李白的绵阳,自古不乏对头顶星空的好奇和浪漫。
探苍穹,浩渺无垠的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如何演化的?它的命运将走向何处?
对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来说,这是值得耗上一生来探索的问题。从事科研37年来,被称为“宇宙探秘者”的蔡荣根聚焦引力理论和宇宙学,取得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在西南科技大学的学术报告厅,蔡荣根为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黑洞的故事”的科普讲座。伴着他生动有趣的开场,背后大屏上出现了巨幅的恒星燃烧照片,格外吸引眼球。
有的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有的举起手机拍照。90分钟的时间内,从简单的现象到深刻的理论,蔡荣根带着师生们在黑洞的探索史中漫游。黑洞的由来、人类研究黑洞的意义、黑洞物理研究的内容……宇宙的奥秘在学子们面前徐徐展开。
“讲座中,我对M87黑洞图片产生了思考,既然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那我们是如何拍摄到它的图片呢?”交通工程系2021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李佳隆同学在感想中这样写道,“正当我疑惑不解时,蔡荣根院士为我们讲解了科学家们拍摄M87黑洞图片的原理,使我恍然大悟,让我对宇宙的探索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是什么?”“对,是激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王璞在安徽阜阳师范大学向师生们展现了“激光”在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看着同学们兴奋的表情,王璞的内心一阵激动,“说不定下一个激光应用的发明者就在这学术报告厅内。”
“行程万里的意义更加凸显于,在不够期待、不够关注、不够重视的地方,给生活环境、信息平台更加受限的青少年们,种下一颗感知科学、好奇创新、激发热爱、追求梦想、希望向上的种子,少时的经历往往对成长起到重要意义。”“科普万里行”一名工作人员感慨地说。
伏脉千里,众行致远。
梦想是未来的种子,科普工作者就是播撒科学梦想的播种人。
“你的讲座,我要挤时间去听”
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
中国未来的发展,坚持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打造科创名城,更离不开科普的“加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我们湖南正致力于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今天您的讲座真的太及时了,我一定要挤出时间去听一听。”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健紧紧握住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樊杰的手说。
不久前,长沙市对外发布《中共长沙市委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若干政策》两份重磅文件。
这次樊杰带来的“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若干科学和政策问题”科普讲座让长沙的很多科技工作者很是兴奋,打造科创高地,他们急需最新的科研成果指导。
在湘言湘。樊杰从大家熟悉的长江大保护问题说开去,“整个长江经济带原本占全国经济的三分之一,我们为什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因为按照长江本身的资源承载力而言,保护问题已迫在眉睫,不保护根本不能支撑发展。”
为什么国家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人类坚决要明白自己哪些该干哪些不能干,哪些干到什么程度,哪些以什么方式去干”……在樊杰看来,通过资源承载力反推我们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这种方式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思想。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湖南如何在主体功能区战略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利用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等产业?如何打造文化品牌,把文化和产业融合起来,形成新的产业类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樊杰结合自己的研究给出了建议。
“樊杰委员的报告,让我们对主体功能区的概念从遥远的KPI(关键绩效指标)走到了我们身边,从宏观的命题走进了我们微观的视野,对于长沙如何定位发展很有借鉴意义,很多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希望这样的讲座经常有。”长沙市政协副主席陈剑文说。
“意犹未尽”是此行经常听到的反馈。
此次湖南之行,还有樊杰的一位同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她带来了关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经验及启示”的科普讲座。
从历史上三次重要的科技革命的历史经验,到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判断,再到未来产业革命的大致方向,张凤不疾不徐地慢慢道来,脉络清晰,资料翔实,给听众上了一堂国际科技创新发展史的“大课”。
“讲座站在国际的视野、战略的维度,特别是张凤委员丰富专业的知识储备,让大家拓展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借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经验,真正了解到了长沙的差距在哪里,挑战在哪里、机遇又在哪里,非常受益。”一位科技创新企业负责人表示。
两场讲座如此契合长沙发展实际,并非偶然。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对樊杰和张凤两位委员的邀请,正是紧密联系地方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重大需求的“订单式”对接,从而使科普讲座发挥出更大效应。
让听众意犹未尽的不只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把脉问诊”,更有对常见病预防控制的健康科普。
正如施一公委员所说,伴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身、对生命、对疾病的认识也日趋清晰。国际上医药卫生领域可以说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此次“科普万里行”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对“健康中国”的重视。
如果说科学家、院士是科普工作的“明星”,那么医生就是此次万里行路上的“红人”。
“血管里的斑块需要管吗?”“血脂高了怎么办?”“阿司匹林怎么吃才有效?”……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头号杀手。在湖南益阳,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关于“如何做好心血管病防治”的科普讲座,吸引了一大批医务工作者。
“对我来说,科普的意义非常重大,我要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大家,特别是告诉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人民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一定不能有认识上和专业上的误区。”刘梅林言辞恳切,为了这场科普,她推掉了对她来说很重要的一次颁奖礼,“能为大家普及医学常识,比任何奖励都重要。”
讲座结束后,在场的医护人员迟迟不肯离去,他们就一些常见病的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科普性”的问题向刘梅林提问,甚至有人直接拿着病历找她咨询,刘梅林始终面带微笑,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
在阜阳,人民医院岳家湖院区也迎来了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刘云。看到听众大多是阜阳医疗界的专家和学者,她果断把原来的主题“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扩展到“医院健康促进建设与思考”。
“刘云委员所展示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智慧管理与场景应用系统、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平台与传播体系创建及示范应用项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场的听众意犹未尽,正如刘云委员希望的,“我们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卫生技术人员参与医学科普的热情,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
在四川,医专的大学生和医务工作者、老年大学的“高龄学生”们等来了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医疗部主任张洪春。
新冠疫情让大家对呼吸道疾病的关注度大幅提高,“呼吸健康,一路畅通”的讲座恰逢其时。
作为全国名中医,张洪春秉着“望闻问切”的习惯,多次修改讲座内容,还根据听众身份的不同,准备“定制化”的课件,甚至大方分享药方。“以‘口传心授’为主要特征的‘个性化’师承教育,仍是培养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中医文化的重要方式。”
“张教授作为国内中医界顶尖级大家,所讲内容代表了中医学发展的方向和现状。通过聆听讲座,特别是结合新冠疫情治疗的案例,再一次凸显了中医的优势,让我们看到了中医的未来。”台下,52岁的大一新生唐斌激动不已。援藏退休后,他选择就读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专业,并立志毕业后,将面向东南亚、欧美国家传播中医文化。
上医治未病,健康科普做的也正是这样的工作。
“孩子们的语言”
科普不仅有意义,还得有意思,这是专家委员们一路上的共识。
科普讲座怎么讲好呢?
记者观察到,“科普万里行”的一条重要经验是,要把“高深”的科学知识讲得浅、讲得活,有时还得用上“孩子们的语言”。
这次“科普万里行”给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营养师王宜带来的感动与满足是她始料未及的。
作为营养师的王宜,搞科普已经不是头一次了。用童谣的形式将中医药文化与营养学知识向中小学、幼儿园推广,是王宜近几年来全力以赴做的一件重要的事,线上线下的科普讲座作了几千场。
这次,王宜又带着她的童谣来到湖南的益阳和长沙,为两所学校的学生作“与‘食’俱进”的科普讲座。
“我想知道怎么吃才能长高?”“我们湖南每天都吃辣椒对健康有影响吗?”“我妈妈前几天摔伤了脚,我想知道吃什么恢复得快?”……
孩子们带着稚气的问题迅速点燃了课堂的气氛,一首首童谣也很快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讲座刚结束,王宜就被孩子们包围起来,拿着本子请她签名的,问各种各样问题的,甚至有的孩子抱住她不肯撒手……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让王宜很受感动。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大事,对我来说,要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先让本草童谣上餐桌。”对王宜来说,“食医合一”的饮食观念,不仅仅是医学科学的普及,也是文化与医学的融合传承,通过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可以进一步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更让王宜感动的是,她的这一理念在湖南得到了推广。在长沙市泰禹小学,王宜又获得了让她倍感珍贵的头衔,她被聘为该学校的“科学校长”。这也是湖南省科协、湖南省教育厅开展的“百名院士进校园,万名科技工作者上讲台”活动的一项创新举措。值得一提的是,王宜委员的讲座同步在“科普湖南”公众号直播,点击量超过30万人次。
科普,“普”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是科学意识。
讲座后一位同学写道,“王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们汲取了营养知识,也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亲近生活。长辈说的理论持之有故,一个人的生命,时刻都难以与‘食’分离。”
在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一场给180多个大山里的孩子讲授的“创新方法与生命科学”同样精彩。
讲课的正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欧阳宏伟委员。作为一个国际顶尖的干细胞和再生医学专家,怎样给大山里的孩子们科普,有着十几年教育经验的欧阳宏伟有着自己的理解:“高大上”的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孩子们可能觉得离他们很远,其实创新的方法离他们很近,“这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的东西。”
怎么讲“创新”?欧阳宏伟对孩子们说:“创新,就是无中生有。创新方法就像马良的神笔一样,有了神笔,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是一种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能力。”
具体怎么做?欧阳宏伟用“孩子们的语言”讲解自己的专业领域——生命科学。
“我是做人体零配件的。”欧阳宏伟用一句话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如何用神奇胶水修补破碎的心?年轻的血液可以逆转衰老吗?……欧阳宏伟用一个个“奇妙科技”,向孩子们讲述了纳米医学、智慧人体、合成器官等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的创新故事。
1个小时的讲课,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不时发出一声声“哇”“啊”。
听完课有什么触动?孩子们争相回答:“我记住了软骨油漆。”“如果人老了,有些‘工具’不好用,可以借助科技。”“老师,什么叫触类旁通?”……对于生命科学、创新方法,孩子们开始了似懂非懂地“琢磨”。
“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想做一个生命科学家!”听到记者的提问,一个孩子眨眨眼,一字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志向。
他们听懂了。
在安徽,工作人员也为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钱家盛捏着一把汗。
给孩子们讲“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捕集及封存与利用”,这题目恐怕刚进入化学领域的高中生听不懂、不感兴趣。然而,校长就是校长,他风度翩翩地立于讲台,“唠家常”般平易近人的风格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们的距离,将他们拽入了有趣的化学世界。
钱校长从最基础的二氧化碳分子式讲起,内容涵盖了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用途,人们关心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的最新技术以及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途径,等等。
讲座内容丰富,却很容易理解,钱家盛的“深入浅出”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模块又被分成了几个小知识点,一目了然又条理清晰。”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场讲座带给孩子们的启迪。
“化学的出现是人类自私的表现吗?不!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大大减少了有效气体的排放;太阳能发电的初衷是为了淘汰以前盛行的煤油发电机;核电能的全力发展,为了减少使用地球有限资源的量度……看吧,化学的用处很多。”桃溪中学的石小婉重新认识了化学,“‘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利用’向我们展现了化学中一项简单的基本‘补救’,让同学们理解了化学发展的意义。”
科普,不但“言传”,也有“身教”。
在“村BA”发源地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乡中心小学,全国政协委员厉彦虎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脊柱与健康”的讲座。
“坐着不动,9个小时就会压坏椎间盘。特别是葛优瘫、二郎腿等常见不良姿态会带来‘椎间盘流泪’。”
听着听着,同学们的腰板逐渐塌了下去;
听着听着,“唰”地一下,一个个又把腰板直了起来。
下课后,厉彦虎和校长交换了联系方式,要给同学们留下一段拉伸操。
“谢谢老师!”孩子们追过来,大声呼喊。
“脊梁”
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杨振宁、屠呦呦、钟南山……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民族脊梁。他们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
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长假,我们又欣喜地看到,博物馆、科技馆即使“超长待机”仍处处爆满。“文博游”已成为新的热门时尚,孩子们正是毋庸置疑的“主角”。
这一“热潮”已持续了很长时间。
听单位的老同事讲,50多年前,靠着一本爸爸买来的《十万个为什么》,他知道了飞机“为什么会飞”,在折出的纸飞机上“动了手脚”,他的飞机在班上飞得最远,而全班也只有他走出了东北那个偏僻的小村庄。
今天的孩子们,早已不再满足知道《十万个为什么》的秘密了。在“哥德巴赫猜想”的氛围中成长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给两岁时的女儿讲的故事就已经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科普工作的更大意义正在于,把科学知识传递给更多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勉励青少年把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挺起人生的脊梁,撑起未来的天空。
科普路上,人民政协从未缺席。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3条就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更是科普的主要对象。
早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培源就以中国科协代主席的身份在发言中反复强调,“要推动广大青少年向科学进军”“大力开展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活动”“积极为青少年学习科学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方便”……
激发青少年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怀,也是此次“科普万里行”的重要目的。
在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诸佛庵中学,当“人体‘生命之河’的秘密”这几个大字出现在屏幕上,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立刻将现场同学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从血液到底是什么,它的组成与功能,到人们对血液病的认识和治疗,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学生们熟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纳入其中,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带领同学们重新认识了神秘的“生命之河”——“血液”。
一位学生听后感慨,“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在他的讲解下变成了通俗易懂的常识,那些枯燥无味的术语变得引人入胜了。”
这场一个多小时的精彩讲座彻底征服了学生们的心,讲座刚一结束,学生们便举着笔记本一拥而上,将他团团围住,索要签名,有的还请他把名字签在衣服上,一时间,热闹不亚于当红流量明星的粉丝见面会现场。
反响如此热烈,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吴德沛是谁?讲座前问现场学生,知者寥寥,几乎每个人都要拿出手机查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印在纸面上的头衔,通过一场讲座,瞬间立体了起来:不愧为“科学大咖”!“科学进步重塑人类”,掷地有声的话语,敲开了医学兴趣的大门。
走在校园里,吴德沛还在和助手复盘这两天的科普讲座,“谈白血病是不是举《血疑》这个例子太老了?”“嗯,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换成《蓝色生死恋》可能好点”……
“在此之前,我对于生命健康与血液仅有一个十分笼统且肤浅的概念。”现场聆听了讲座后,舒城第一中学的王镐在作文里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他使我对生命健康的了解更进一步,更使我对血液学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了解,同时使我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目的达到了。
在德阳市第三中学三格堂内,一场“半导体芯片及应用——无尽的前沿”的讲座正在进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常凯正专注在吸引更多优秀的孩子们热爱并投入半导体物理研究中来。
9月27日下午,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活动走进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常凯作“半导体芯片及应用:无尽的前沿”讲座,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
向历史深处追溯,华夏文明之源灿若满天星斗;向美好未来展望,科普的“星星之火”照亮民族复兴之路。
在这个坐拥三星堆遗址的古蜀文明发源地,常凯将历史与未来相连接,娓娓道来:“我们知道,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材料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代、钢铁时代,到现在是硅基时代。”
对于常凯来说,开展科普工作早已是家常便饭。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在常凯看来,台下的千名师生中,如果能有十个人埋下了科研的“种子”,未来就不可估量。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为了让台下的孩子们更轻松理解“半导体”,这个致力于中国半导体基础物理研究的“理工男”化身“故事大王”,栩栩如生地讲起了半导体在生活中的应用、仙童半导体公司的创业史、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在图文并茂的展示中,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浮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也燃起了探索科技领域的热情。
写到这里,记者突然想到了两个数字:12.93%、10亿。
12.93%是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
突破10亿,这是2012年我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启动建设以来,服务线下公众的总人次。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创新水平越来越依赖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数字的上扬,折射出我国科普能力的提升。
科普经费增长显著,科普人员队伍建设稳步向前,科普场馆建设持续推进,尊重创新、崇尚科学的氛围日渐浓厚……然而这样的成绩单还不足以沾沾自喜,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依然存在。
精准滴灌,厚积薄发,才能撑起科技强国的未来。
在德阳市第三中学,高一(3)班肖王震同学小跑到台前,向常凯提出三连问:
“超导体和半导体的区别是什么?美国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是否会重演美苏太空竞赛?作为一名文科生、一个普通人,我可以从哪些方面为我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哺育孩子们心中科学的种子,用有温度的科普守护浇灌枝芽,才有未来一棵棵的参天大树。”孩子们不只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更是引领创新的弄潮儿。
讲座结束后,被学生们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的常凯“受宠若惊”。一个没有挤进去的男孩失落不已,老师鼓励他:“没关系,你可以立志成为这样的科学家。”
惜别的时间到了。晴空下,绿树边,几十名学生依依不舍,不肯离去,拥着常凯往门口走去。短短十几米路,人堆缓缓地挪动着。突然有人喊了一声,“要不大家合个影吧!”人群一阵躁动,随即一拥而上,兴奋得像鸟儿般“飞”过来,在校门口的台阶上“占”到最佳位置,把常凯围在中间。
“三、二、一,茄子!”记者按下相机的快门,“咔嚓,咔嚓”,笑容定格!抬头看,身后数米高泛黄的墙上,书写着“脊梁”两个大字,定睛一看,中间学校的校徽也正是个艺术化的“脊”字。
走出校园,蓦然回首,但见:蓝天下,微风起,绿茵动,唯有“脊梁”,屹立时空,分外娇艳。
(作者系《中国政协》杂志报道组,成员有赵瑜、孙芸辉、马欣、郭淼。)
原标题:撑起中国未来的天空——全国政协首次“科普万里行”活动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