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记者手记|“走出大山”

爱因斯坦说,当速度趋近于光速时,空间也会变形。

9月26日,我作为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贵州分队随行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一所初级中学,和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坐在教室里,听一堂关于“生命科学”的知识讲座。

恍惚间,我看到了自己十三四岁时的样子:一群山村里的孩子坐在学校操场上,眼巴巴望着主席台上讲话的人。来人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还写了一本如何走出大山、实现自身梦想的自传。好多年,这本书一直放在我家床头,只要有人看到总会拿起来翻几页,书页早就卷了边儿。

当天课讲的是“创新方法与生命科技”。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七年级的180多名孩子听了这场来自大山外的科学之声。

为了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欧阳宏伟先讲起了自己的故事。“知道吗?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的时候,南岳衡山的一个山沟沟的一个中学里,我也像你们一样坐在教室。当时我就在想,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孩子们刚刚升入初中两个月,脸上还带着稚嫩,但听得很认真,眼睛个个清亮亮的。到底还是年龄小一些,休息时仍不忘追逐打闹。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种“清亮”背后的另外一层含义——仅从“科普万里行”四个分队的交流互动中,就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孩子们的认知与信息差距。

听到的其他分队的一些提问是:“教授,中医对治疗核辐射疾病有没有作用?”“芯片目前的原材料是硅,有没有其他材料替代?”“请问院士,科幻电影中飞船在经过黑洞时,时间可能会被扭曲。这是真的吗?”

而在贵州,孩子们的提问显得更为“纯真”:“老师,刚才您的视频里说的‘神奇胶水’是什么?”“什么叫触类旁通?”

有个互动场景,让我难忘。那是赵小津委员的航天知识讲座,有个男孩全程坐得直直的,听得特别认真。老师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他。他想了“半天”,憋出来一句:“我太紧张啦!”

中国的孩子不勇敢、怕出错,是欧阳宏伟这些年来做教育的一个很大感受。对于这场科普活动本身,他说想带给孩子们两个感受:一个是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第二个是我也是大山里出来的,希望孩子们勇敢一些,敢于尝试,才能“走出大山”。

“我也来自你们!”欧阳宏伟平静地对孩子们说。

同样,这也是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行程万里所期望的。

因为地区发展的不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信息储备各有不同,这需要我们更好做好做细科普工作,“给信息受限的青少年们,种下一颗感知科学、追求梦想的种子。”“科普万里行”贵州分队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在欧阳宏伟的课堂上,我注意到,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孩一直趴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努力伸长脖子,听得特别仔细。

“长大了想做什么?”

“我想做一个生命科学家!”他眨眨眼,说出了答案。

这个答案,沉甸甸的。

于是,我忽然想起,我家床头那本《走出大山》,在村子里被借来借去,到底不知道放在了谁的床头。(记者马欣)



原标题:全国政协“科普万里行”记者手记|“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