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新都区:“存量”变“增量” 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

说起工业厂房,你的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眼下,一栋楼就是一个产业园的“工业上楼”模式,正成为新都产业的全新代名词。

作为工业4.0时代中具有革新意义的生产模式,“工业上楼”正承担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土地节约利用的重要使命,有望让新都的城市产业空间从“存量”变“增量”,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

一栋楼即是一个园区

从释义上讲,“工业上楼”是为了解决城市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土地短缺和原有工业用地利用率低的问题,而开始积极探索的一种新的工业载体空间模式。

随着数字化浪潮奔涌而来,如何快速实现转型升级,成为了眼下每个企业的“必答题”。

在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企业微网优联一期的生产车间,几乎已是全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可以在一天生产超过3万台路由器产品,创造令人惊讶的价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现代制造生产的“庞然大物”,却仅仅只占地4亩而已。

“谈到全区的‘工业上楼’模式,其实我们企业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微网优联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春生对记者说,“我们一期项目占地面积只有4亩地,但是我们在落户投产的第一年,就创造了12.7亿的产值,到第二年,创造的价值就已经近20个亿了。”

从空间范围上来看,微网优联所处的园区没有成群成片的大范围厂房,而是将传统的单层扁平式厂房,汇聚到高楼层的垂直化空间形态。但对于企业而言,“工业上楼”其实不仅能推动产业载体空间向上,更能推动产业发展能级向上。

“不光是每层楼都有自己的作用,作为链主企业,放眼这个园区,与我们配套和服务的企业还有很多家。”黄春生说,今年以来,通过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微网优联已吸引多家配套供应链企业入驻新都,突破物理隔阂,形成了“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供应企业邻里关系,最大限度地构建网通产业全链条“一小时”经济圈。

相比传统厂房“少、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模式,“工业上楼”模式将企业总部与生产、仓储、物流等业务环节集中在同一大楼内,能够将研发成果直接在楼宇间落地转化,实现流程闭环管理。除此之外,在黄春生看来,企业总部办公与制造场地不再分离,也使得部门之间的沟通反馈更加高效便捷,降低了企业的空间成本和管理成本。

“智慧化园区、数字化产业等工业互联网的运用也能在此找到更多应用场景。不光我们如此,园区里很多企业都是这样。”黄春生表示。

“寸土”生“寸金”的价值意义

在微网优联一期的对面,是成都拓米双都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米双都)。

作为一家智能制造型企业,拓米双都在生产成品3D手机盖板领域有着领先全国的技术与比肩国际的生产效率。而这样一条集效率与技术为一体的生产线,就“集成”在了拓米双都的大楼之内。

在拓米双都总部的大楼里,每层楼都有自己独到的用处,从核心部件及整体产品的研发制造,再到产品的销售和物流,公司可以一站式完成研发,还可以直接在楼宇间落地转化。

同样如此的,还有位于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内的巴鲁夫成都公司。在该公司即将完工投用的三期厂房,记者看到,整个项目的主体已经全面完工,一栋占地6500平方米的多层厂房,将在今年正式投用,并且预计创造10亿元的销售价值。

“由于产业升级的成本和工业生产的需求,‘工业上楼’这一产业升级的对象将集中在具有‘轻生产、环保、低能耗’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相关负责人说,在当前工业空间重排、优化、扩展的情况下,“工业上楼”作为一种空间创新模式正在逐步推进。

在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从微网优联到拓米双都,从巴鲁夫到中车成都,这种“工业上楼”模式的企业已非个例。这些面貌一新的产业空间,既是对先进制造企业的召唤,也是对低端产能的替换与告别。

以“寸土”生“寸金”,这场高质量的“上楼运动”带给新都产业的改变才刚刚开始。

原标题:四川成都新都区:“存量”变“增量” 推动制造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