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设计经验丰富(专访丁伟创建)

上海城市设计经验丰富?今年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的五层架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上海城市设计经验丰富?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上海城市设计经验丰富(专访丁伟创建)1
上海城市设计经验丰富
今年2月,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的五层架构:

以设计驱动产业创新发展;以设计打造活力城市空间;以设计优化城市公共服务;以设计点亮民众美好生活;以设计共铸上海城市品牌。

今年2月,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推进大会

关于这五层架构背后的深意,我们采访了木马设计创始人丁伟。从2002年创业至今,丁伟深耕设计领域已有二十载,既是设计一线的实践者,更是设计产业的观察者和思考者。

采访中,无论是关于上海建设“设计之都”的经验总结,还是对五层架构的深层次逻辑解读,他总能侃侃而谈,以简明清晰的话语,不知不觉间为听者构筑起一座暗含逻辑链条的“金字塔”建筑,环环相扣,自成体系。

木马设计团队

不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要属他多次提到的“大众对于设计的平均认知水平”,他说“有了共识,设计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关于如何讲好上海设计的故事,他引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说明了应如何寻找、发掘上海设计的DNA。

当然,对于五层架构的解读,是本次专访的核心环节,丁伟不仅分享了这五层架构的深层含义,也为大家辨析了目前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他看来,疫情既是当下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是设计面临的机会,“如今我们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就是社会系统的设计创新阶段。”

人物档案

丁伟:木马设计创始人,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环华理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设计立县计划推动者。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上海创意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联执委等社会职务。荣获福布斯中国最具商业价值智能设计师TOP10、联合国教科文创意新锐奖、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G-MARK、中国工业设计贡献奖银质奖章、中国十佳工业设计师、中国红星奖金奖等众多奖项。

01 再起新征程

问:从2010年至今,上海“设计之都”建设已迈进新阶段、开启新篇章。作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你如何看待上海“设计之都”的建设发展?

丁伟:上海“设计之都”建设至今已有十余年,取得了很多发展成果。整体来看,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感触明显:一是设计氛围融入城市建设——今日上海,无论是社区、商业街区,还是创意园区,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设计氛围;二是设计意识普遍深入人心,民众对设计的平均认知水平是建设“设计之都”的重要评价标准,无论是政府、产业、学生,还是普通民众,都在关注、思考乃至践行设计理念;三是设计价值在充分释放,无论是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还是文化传播,设计的价值正空前释放在社会运行的各个节点。所有这些,都是过去十多年“设计之都”发展中呈现的面貌。

问: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即将举行,在你看来,这次大会有何特别之处?

丁伟:可以说,这场万众期待、姗姗来迟的大会将非常重要。我们经常讲,能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得见多远的未来。这次大会的召开,将成为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瞭望台,一方面对设计发展的过往经验进行回顾反思,另一方面,也对未来设计发展的动能与方向进行展望,同时,立足人类当下所面临的一系列全新挑战,结合世界各国不同城市的经验,大会将为上海、中国乃至全球设计发展提供重要的方向引领。

02 织造立体网络

问:上海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的五层架构是本次大会的内容关切点。关于这五层架构,应如何理解?

丁伟:今年2月,上海市经信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若干意见》,首次立体全面地提出了创建“设计创新型城市”典范的五层架构,在全世界范围而言,这是非常领先的指导理念。

领先在何处?我们过去谈“设计”,一般是从单线索讨论,比如工业设计、数字设计、服务设计、城市设计,这样的单线索很难构建起立体网络,上海这次提出五层架构,是第一次把各种设计要素进行了完整的联接。

设计创新城市五层架构

这五层架构涵盖多个方面。从人类赖以生存的城市空间与环境起始,物理层面的设计为城市产业、生活、人与环境的接触带来了良好体验;第二层是信息和服务系统的设计,也就是在物理层基础上搭载了一个信息层和服务层,更加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包括全流程的服务系统。我们今天正积极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正是其一。

第三层关注的是设计对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过去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而今我们的视角更加完善,关注从0到1的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设计创新和从10到100的商业模式创新的完整创新链,设计在其中扮演着驱动者角色,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赋能。

再往上一层是构建设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我们经常讲,一个“设计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大众对设计有着较好的平均认知水平,而这一认知水平也建立在前述三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拥有设计完善的物理空间、服务系统、形式各样的设计活动、设计课堂,那么大众在日常中就能够感知设计,获得对美的理解、对创意的理解,对设计的平均认知水平便会提升,由此也将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第五层是构建城市品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IP经济时代,一个人是IP、一个产业是IP、一座城市也是重要的IP,构建上海城市的大IP,不仅是向内推动城市产业和居民生活提质升级,更是向全世界展现上海的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并融汇作用于五层架构的方方面面,形成“设计创新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

空间承载行为、行为服务产业、产业造就品牌。总体而言,这五层架构贯穿起物理层、信息层、服务层、产业层、一直到品牌和文化层,同时彼此之间重要关联,共同构建起上海打造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立体网络。我想,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设计发展理念上保持引领姿态,对广大民众及设计师而言,都是一件幸运和喜悦的事。

03 以设计直面挑战

问:上海在这五层架构的推进实践中,拥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丁伟:机遇和挑战并存,是我们无时无刻需要直视面对的。第一重挑战是设计发展对产业的渗透尚不平衡,比如我们在中心城区的空间环境设计运营得很好,但在外围还有大量老旧产业需要迭代升级,包括五大新城和大量农村等。今天的设计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就是构建起平衡协调的设计系统,推动实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平衡全面发展。

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型技术和生活场景的结合给设计带来的重大影响,比如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中——与城市结合,带来了智慧城市;与制造结合,带来了工业互联网;与家居生活结合,带来了智能家居……这些成果也给设计产业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在大趋势面前,我们要合理理解和应用技术,既不能把技术推得过高,也不能给予简单理解,而是把技术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正如我们常讲的那样,科技越发展,越接近生物生命的本质,最终走向一个回归。

构筑并保持在设计前沿学术方向的引领地位,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在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过程中的另一重挑战和机遇。设计一直在进化,过去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强调的是物理逻辑的设计,关注材料、结构、造型、成本,后来进入信息时代,强调交互设计、体验设计,再后来我们构建的是服务系统设计……如今我们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就是社会系统的设计创新阶段。

尤其是最近几年新冠疫情背景下,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企业和政府,而是要构建起包含社区、社群、居民在内的互助畅通的完整生态系统。作为设计师,深入我们内心的一句话是“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和它存在的机会”。疫情既是当下人类面临的挑战,也是设计面临的机会。

04 让人人理解设计

问:在推进实践中,如何将设计理念、设计服务全面融入这五层架构?

丁伟:最根本的要素还是取决于社会大众、尤其是设计从业者对设计的平均认知水平。而这个重要使命必然要通过教育完成,无论是大学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要把“在潜移默化地渗透中让人人理解设计”作为发展愿景。现在我们国家在倡导美育教育,也是对这一方面的有力支持,包括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本身就是一个高端的科普教育平台。

从五层架构分别而论:

第一,设计伴随产业发生,在各个节点和不同层次都会发生作用。从最早的物理层面设计,到服务系统层面的服务架构设计,包含服务触点、服务场景、服务流程和服务蓝图,再到构建品牌IP、品牌使命、愿景、诉求等等。可以说,设计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专业化设计系统,实现对产业运行的完善和升级。

工业设计赋能产业创新

第二,在设计打造城市活力空间方面,首先我们要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包容性设计等一系列理念达成统一和普遍共识。有了共识,设计就会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事。目前,上海在打造城市活力空间方面已卓有成效,比如“一江一河”全线贯通工程,让居民生活更加贴近水域,把历史文化通过场景巧妙植入,让居民在漫步中阅读建筑……这些都发挥着非常好的科普作用,这类做法具有先进意义。

与此同时,构建微缩的小尺度社区也非常重要。除了宏大规划,更重要的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比如口袋公园、微社区、城市家具、城市智能设施等,所有这些都在全面推动中。相信未来上海这座城市会更加有文化、更加细腻、更加宏大、也更加有体验感,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在包容中不缺失细节。

晨园-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第三,设计在公共服务方面大有可为。最近十年我们越来越从物质设计转向非物质设计,从静态设计转向动态流程设计,这背后实际上就是服务设计在发挥作用。服务设计是全新的理念,它将产品、视觉、信息、空间等串连打造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验。比如以往去医院,人们要现场排队挂号,如今随着新的服务系统构建,形成了“医院 线上咨询 分布式社区医疗节点”的立体服务系统,居民通过远程问诊,可以在社区小型服务场所完成取药的动作,也能远程同步完成在医院中相应的挂号等流程。

第四,设计是营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手段。在做设计之前,用户生活形态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包括用户跟产品相关的运动、饮食、旅游、居住等全方位要素,都应为设计所关注。近些年随着新国潮崛起,老字号经由新设计焕发出新的活力,年轻消费者已不再盲目崇拜高大奢侈的品牌,而是转向一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历史底蕴、又有当代气息的品牌,这便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外随着互联网消费和信息消费的广泛覆盖,越来越多的文艺文创作品、画廊、美术馆走进大众视野,丰富了大众的生活色彩。可以说,从实体产品、到物理空间、艺术作品与生活起居,所有这些都是设计共同建构的。

第五,设计如何铸造城市品牌?我们常讲,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国际化资源在这里汇聚,这里包容了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汇集地,这些城市特质和文化要素是上海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那么,这些特质和要素如何被消费者感知?就需要透过设计来传递。搭建消费者和客体之间感受层的联接,是设计的重要价值;通过思维的形象化表达,设计让城市的文化气息能够被人们直观体验。所以在铸造城市品牌这个角度,无论是城市形象的塑造,还是城市IP的延展、可视化表达,设计都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05 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

问:本次大会主题“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背后有怎样的考量?具有哪些含义?

丁伟:“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是很好的命题,试图传递大会的核心精神。最早在进行主题策划、征集、讨论时,我们认为这次大会主题一定要具备设计学术的高度、上海的态度和世界的广度。最终,以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为基底,结合设计发展变迁的历史,即从过去强调物理层面的设计到今天转向社会系统的设计,关注并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商业之间的协同共生。在结合多种要素进行思考的交汇点上,最终敲定以“设计无界 相融共生”为本次大会主题。

这一主题既突破了设计边界,做到了协同,同时也构建了开放式的设计系统。设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跟用户、产业、城市相互交融。只有相互交融,才能共同生长,促发新的活力。

环华理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位于力波1987创意园

问:对标全球顶尖城市,上海在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打造全球“设计创新型城市”过程中,应如何讲好上海故事、展现上海理念、扩大上海影响?

丁伟:我们一定要围绕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来构建设计系统。上海设计要基于对上海问题和中国问题的解读展开,比如城乡融合问题、产业能级提升问题、人民有关幸福生活的诉求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天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要讲好上海设计的故事,还是要回到一句反映设计本质的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研究好了我们存在的环境以及我们面临的问题,才能真正找到上海设计的DNA,从而在全球找到上海设计的核心价值,塑造上海“设计之都”的城市品牌。

栏目主编:王娜

来源:作者:乔梦婷

关键词:
城市设计
经验丰富

原标题:上海城市设计经验丰富(专访丁伟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