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都是上班族最纠结的时刻,“我该吃什么”的问题日复一日地困扰着大家,想了半个小时之后,终于决定了选择某一家的外卖。
结果吃第一口,“哇,难吃死了”,完全可以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为了吃饱,只能勉强再多吃几口。如果在城市的大厦里办公,每天都能看到楼下堆成小山的外卖和垃圾桶的外卖垃圾。而真相是不论你多努力地点外卖,可能大概率点到的都是几块钱成本的料理包。
料理包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料理包就是工厂通过工业化手段,批量制作出来的成品菜品,它也叫菜肴包,在低温下可以长时间保存,加热之后就可以直接食用。
你能在1688找到各种口味的料理包,按箱卖的咖喱鸡丁、豆腐鸡柳、酸辣鸡胗、三杯鸡……最贵的售价也不过6块钱,再想一想成本,这样的餐会吃得安心吗?
目前,料理包主要分为常温料理包、冷冻料理包。行业人士表示,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杀菌的方法。常温料理包采用巴式消毒(高温杀菌),在121度以上的高温下将肉制品内细菌杀死,然后将食品放入特制的耐煮、微波PET袋内密闭封口。
感觉到是和牛奶很像。
常温的保质期差不多是6个月,而部分需要零下18度冷冻保存,保质期更可长达一年半。
对于以做外卖为生的餐饮店,料理包提升了利润空间,又大大增加了出餐效率,无需炒菜,只需要微波炉叮几下,就能完成。
于是,就诞生了一个可怕的“纯外卖”行业,就是真的在居民楼里,只要放几台微波炉,就可以完成出餐了,而且价格又能碾压其他需要人工、水电的小店。餐饮行业还有一个比较可怕的问题,就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普通的餐饮小店,完全干不过这样的“纯外卖”餐饮店,在利益的驱逐下,料理包将会越来越普及。
据餐饮白皮书数据统计,2017年餐饮业约4万亿年收入中,快餐、简餐、咖啡厅等作为料理包的受众,它们占了餐饮业年收入50%左右的比例,在料理包的主流品牌中,蒸烩煮、嘉乐、新美香等品牌销售额合计已超20亿元。
料理包的诞生有这样一个路径:食品工业化→中央厨房→料理包→门店再加工→顾客。
很多人觉得,料理包是伴随这几年互联网外卖的井喷发展和物流配送的成熟,忽然发展起来的新兴产物。
其实,也不是,餐饮的工业化一直都在你的生活中,30多年前,它就开始悄悄地发展起来,它通过一些生产技术、科学手段来让食品加工过程变得更加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在美国,在日本,餐食工业化的程度都远远高于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牛排,在日本一头牛的利用率可以到90%以上,不同的部位都会被切割下来做成不同的食品,运输到不同的公司,这就是工业化的导向,食材可以更有效利用,味道会更稳定。
我们吃的肯德基,麦当劳,都是食品工业化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展现。在里面实习过,你会发现连薯条烹炸的时间,鸡块在味粉中需要翻滚几下,都有明确的规定。
从鸡的标准化到手法的标准化,一整套操作下来,就让全国几千家门店都保障一样的味道。然后,用高标准的冷链配送,就能完成了。
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和料理包也没有本质的差别。所以料理包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也不能阻止它侵入生活,可怕的只是说目前我们的工厂或者标准,都不足够成熟,所以安全问题还是有很大的隐患。
而快速蓬勃的外卖行业,又为它加了一把柴。2020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超过7500亿,过去5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高达91%。
未来的料理包,可能会渗透到各种你想不到的地方。餐饮定制的粉面类浇头,以及工业化产品的面类及粉丝米线类。也都可以用料理包来完成。
你熟悉的兰州拉面等连锁餐饮,也会开始研发这样便捷的料理包。
我们再来脑洞一下,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一边生产钢筋水泥,构建起城市,组成了工厂。而一边又被越来越工业化特征的食物喂饱,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我们就会进入和机器人越来越像的状态。
当食物的味道变成一致的,而我们却还在鼓励人们保持个性,是不是很矛盾呢?可能到后面,连人们体内的菌群都会变得很相似。
最近,在听一个节目,里面说到让人感受幸福的接口其实和物质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觉得快乐的事,小时候是那几样,长大后还是那几样。小时候喜欢的食物的味道,可能会伴随我们一生。
所以,在未来可能会变得趋同化,人们会不断被大数据的算法所分类归成一个圈一个圈后,感觉唯一能保留的,就是我们童年喜欢的东西,真正喜欢的味道。
不是说要抵制料理包,但至少我不太想接受,毕竟现在做饭也还不是特别难的事。
,
关键词:
出租屋
上班族
原标题:出租屋午餐吃什么好(假如城市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