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鹿沟溶洞

哑鹿沟溶洞

哑鹿沟洞穴遗址当地人称为灵山洞,位于连山区新台门满族蒙古族镇哑鹿沟村,距连山区城里48公里。洞在村东山腰,洞口面西,方向偏南14°,洞前有一平坦开阔地,北面有三间民房,房前有一座文物保护碑,南有未建成库房三间,西北角下山小路旁有一口未挖完的水井。

哑鹿沟洞穴进深170米,为天然石洞,洞口高2米,宽2.65米,门额为半圆形,上塑“灵山洞”三字,两边塑对联“历史悠久,神通广大”,均为篆体,落款“辛未年(1991年)仲夏”。洞口原有铁门,现只剩门框,进洞每隔十米拉一个电灯,洞内地势高低不平,分成两个大的洞室。距洞口16米有一自然形成的悬石,距地面0.58米,把洞切成两个入口,左高右低。洞内空气潮湿,45米处是陡坡,地面为红沙土,带粘性,为行走方便铺设石条台阶;50——55米处的地面土层已遭到破坏。下台阶到达第一个洞室;在70——90米处,洞室宽而阔,可容纳数人。右侧有一个大坑,当地人称做“天井”,传说中是“仙女浴池”。据哑鹿沟村村民张树仁介绍:天井深约七、八十米,坑内无水有空气。现在为安全起见,在台阶旁打上木桩,安上栏杆;向前行有一地面隆起,形成2l米长的天梯,上天梯5l级台阶,下面是缓坡,此处洞内湿度升高,向上看眼前有雾团漂浮,洞顶聚满水滴;第二个洞室在130——150米处,洞室右侧有一个9米长的水泥平台,石壁上钟乳石垂挂,高4米,宽2.4米,远看似两个并肩而立的人像,现在被信徒称为无生父、无生母。最后到达天棚区,即洞的尽头,天棚宽6.5米,距地面1.8米,最高处距地面6米。沿洞穴前行,被岩石所阻,若能打通,则前面还有两条洞穴存在,连起来大约有10公里左右。 哑路沟洞穴遗址,洞内奇石环布,洞室宽阔,洞穴幽长,冬暖夏凉,底有地下泉,1985年省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孙首道来此,在天井旁发现马牙化石,又在洞外山坡上发现磨制石器遗存,证明这种环境适合人类生存,曾是原始人类的居住地。因洞穴遗址在我市遗存较少,且洞内有土层,建议此洞穴由县级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待以后考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