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小史

桂花有多吸引中国人?1935年,《时事新报》描绘了老上海人抢购桂花的风雅奇景:“浦东人,徐家汇人,龙华人,家里有桂花树的,开放之后,便拗下来挑到上海卖。上海人看见了桂花,是多么欢喜。几个铜板一小枝,两角小洋一大枝,大家争先恐后地去买。”

桂花对中国人而言,不独是赏心悦目的风景,更是沁入心脾的佳味。桂花的美味闻着香,吃着更香。

历史上,苏州光福镇素以出产鲜果与桂花闻名于长三角。1935年,一位曾深入光福镇体验桂花季的主笔在《苏州明报》上撰文,演绎了桂花季的绝美景象:“轮船一到埠头,那浓烈的香气,早已拂拂袭人鼻管。走到乡间,正是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是时,光福镇鲜果产业发达,不少采摘女工聚居于此。当桂花季来临时,光福女工便会摩肩接踵,上山采摘桂花。作者对此生动地记述道:“苏地糖果及糕团业商人,在秋季都到乡间去收买桂花。采摘桂花的手法,须要将花儿连着细细的花柄,一同摘下。否则桂花的香味,就不能持久,价钱也卖不起了。这种采桂花的工作,妇女们当然也参与其间。每天的工价,大约五百余文。”

桂花采收工作对时间把控、摘取精细度有很高要求。1929年,《南京晚报》的一位新闻主笔分析了食用桂花的采收时间点,并由此展开细论了市面出售的食用桂花的缺点:“吃用的桂花还没有开大的时候就需摘下。等到十足开大,一打摇就自然下来,香气散失就无用了。所以从市上买来的‘桂花米’,是不好的。因为卖‘桂花米’的人总是贪花开得大,量可以多点,又不肯费力从树上细细地去采摘。”

采撷来的桂花,可谓“百搭”的美食伴侣。1937年,《铁报》向读者推荐了几种新年美食。出人意料的是,这几款精心挑选的点心谱,竟然不约而同地用到了桂花原料。新年里象征甜蜜团圆的桂花元宵自不必多说。就连以黄豆为主料的“状元豆”,还有各色水果煮出的“果茶”,都需要桂花糖加持。尤其是“果茶”,作者特别建议“加白糖,若加桂花更妙”。

桂花做糖,尝起来口舌甜蜜,香气扑鼻,是桂花最基本的食用方法。1934年,《家庭周刊》介绍了制作桂花糖的工艺:“铺一白布于桌上,倾花朵于上,以针逐粒检之,挑去其蒂及杂物,然后浸于浓盐水中。历二十余时之久,将桂花沥出阴干,用糖拌之。糖须较桂花为多,拌匀后,再入锅中文火煮之。俟糖溶解后,即须熄火。”讲究的桂花糖,对于桂花质量是极为挑剔的。1937年《新闻报》的一篇琐谈就提醒读者:“花之有焦点及白斑者,即花之开放既足者,亦在摈弃之列。”

谈到桂花糖,杭州是个不可不提的“宝地”。百年前,位于西湖以南的满觉陇以桂花树引来远近无数糖果糕团客商,当地百姓因此收获了不菲的季节性收入。在杭州等地,精致的桂花糖也是婚庆用糖,别号“女儿糖”,寄托着对新人的甜蜜祝福。桂花“女儿糖”一般由娘家人在女儿出阁前一年的桂花季熬制,冷却后切分成小块包装储藏。待婚礼当天,丈母娘会取出散发着浓郁香气的“女儿糖”,赠给登门娶亲的女婿。婚宴宾客多会馋这口桂花糖,1937年《新闻报》谑称“闹新房者盖非此不足以解围也”。

(本文节选自《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

原标题:桂花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