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架喷火式战斗机犹如一道道闪电冲向天空。“愿上帝保佑它给英国带来好运”,人群中佩戴着英国皇家空军徽章的年轻士兵祈祷着。
突然,其中一架飞机偏离航道直冲而下,长长的白烟撕开了晴空,巨大的爆炸声响后,地面升起一团大火球。机毁人亡!试驾员是英国勋爵的儿子,一位优秀的飞行员。
这是1937年前后,英国皇家空军试飞喷火式战斗机的一幕。英国政府、军方震惊了,白金汉宫、唐宁街下令一定要查出事故真相。
许多钢厂的中心实验室组织起来,寻找事故原因和可避免的方法。“是合金元素在大锻件偏析引起的”“是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在作祟”“是热处理产生的残余应力过大”……争论了3年多,可没有定论。
1940年的英国正处在至暗时刻,敦刻尔克大撤退中33.8万人撤回英伦三岛,重装备和车辆几乎丢失殆尽。德国制订的“海狮计划”打算以战机开路,迅速拿下英伦三岛。如果失去制空权,英国危如累卵。
就在此时,这项多年未解的任务交到了一位中国年轻人手里。他刚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博士毕业,在科研界寂寂无名。可正是这位不知名的年轻人,成功破解了飞机失事的奥秘,为英国二战空战缔造了传奇。
这位年轻人名叫李薰,2023年是他诞辰110周年。跟着李薰女儿李望平的思绪,记者仿佛回到了86年前,那个看似风和日丽的上午。一位兼具“君子”品格和“硬汉”特质的科研新星,就要在大不列颠岛上大放光彩。
“钢中氢”奠基人
世界著名《国际航空》杂志网站曾票选“20世纪对世界航空发展影响巨大的战机”,夺魁的正是英国的喷火式战斗机。半纺锤形机头、近似椭圆形的机翼……这架小巧的飞机让人一眼难忘,它的体积只有现代狂风式喷气式战斗机的一半,而且根本就不会喷火。可就是它,能追上二战中德国笨重的轰炸机,并将其击落。
试飞军机失事事件的影响,不仅在于损失了一架飞机和一位优秀的飞行员,更主要的是其他飞机都不敢上天作战了。
事故发生那一年,李薰正坐上“热那亚”号轮船,车船换乘抵达英国钢都——谢菲尔德。21天的海上航行,让他早已习惯了颠簸。
但身体上的“颠簸”,怎么也不及心理上的“起伏”。英国这一傲慢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习惯用肤色度人——他们看不起黄种人,这让李薰很不服气。一年后,他以五门专业基础课全优的成绩,一举夺得了谢菲尔德大学研究生最高荣誉——白朗顿奖章和奖金。
那时的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揭开军机失事奥秘的人。
任务交到李薰手中时,他仔细查看了飞机主轴断裂的钢材,一缕缕像头发丝一样的裂纹闯入他的视线。一个猜想突然蹦入他的脑海——这些本不该有的纹路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会不会是大量的氢聚集造成的?
倘若假设成立,“在元素周期表中,这种质量最轻的氢原子是怎么钻进金属中的?”“究竟需要多少氢才会导致钢中产生发裂?”……这些问题在没有实验和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无从得知。李薰决定动手制作一台定氢仪,一探究竟。
在实验室里,李薰有一项“独门绝技”——吹玻璃。这是他向工人偷师学来的,可以将玻璃吹成椭圆形、方形等各种需要的形状,再将玻璃管子两两连接起来,制成玻璃仪器。世界第一台真空定氢仪就是在他的一双巧手下诞生的。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这台真空定氢仪都一直陈列于谢菲尔德大学李薰工作过的实验室,上面悬挂着他的照片——他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有些娃娃脸,头发总是梳到脑后,一身英伦西装打扮,英气十足。
大量的实验结果证实了李薰的猜想,造成飞机主轴断裂的罪魁祸首,正是钢中飘浮不定的氢。这一发现还诞生了一个新的学科——钢中氢和氢脆。
无独有偶。20年后,在中国辽宁某飞机制造厂,他也发现了氢脆的问题。这一细小的发现让问题及时被解决,使“我国半数因质量问题不能起飞的作战飞机”重拾信心。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盛赞李薰:“科学家为维护我国空军作战实力作出了贡献。”
不到30岁就发现了“钢中氢”的奥秘,这也结下李薰一生与钢的不解之缘。
李薰的名字常常见诸报端,他成了英国人眼中年轻有为的科学家、“钢中氢”领域当之无愧的奠基人。英国广播电台还特邀他作“钢中氢”的科学讲座,这一殊荣在当时只有英国知名科学家才有。
1951年3月,在鲜花和掌声中,谢菲尔德大学将冶金学博士学位授予李薰。谢菲尔德大学是当时英国唯一能授冶金学博士学位的学府,这一学位只授予做出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李薰是1923年该校改革博士制度后第二位获此学位的学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学位的亚洲学者。
很多年后,李薰向家人讲述发现“钢中氢”的过程时说:“是我运气好,没有走太多弯路就发现了当中的奥秘。”不过在小女儿李望平看来,“其实这世间本没有什么天才,只不过父亲一辈子从来没有偷过懒。留英期间他从没在晚上12点前睡过觉,5点后起过床。”(记者温才妃)
原标题:李薰:钢的品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