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强彬:20年义务打捞海洋垃圾

近日,第三届“感动昌江”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工人文化宫举行,“海上美容师”钟强彬获选第三届“感动昌江”十大人物。作为昌江昌化镇一名普通渔民,钟强彬持之以恒打捞海洋垃圾,每次出海“半船垃圾半船鱼”,20年初心不改。

而今,越来越多人主动在海上打捞垃圾,逐渐形成一支有秩序的队伍,他们中有渔民,也有环保志愿者,人们尊称他们是“海洋美容师”。

一个选择

打捞垃圾收入减半,还干吗?

出生在昌化镇的钟强彬,祖祖辈辈靠海吃海,出海打鱼是生计需要,也是家族传承。钟强彬与海的故事,开始于20年前。

2003年,刚满20岁的钟强彬首次跟随父亲出海捕鱼。那天他心情很好,感觉飘荡的渔船像是在蔚蓝的大海上欢快地跳舞。可钟强彬的出海首秀让人扫兴——渔网撒下去,拉出水的有近半是塑料垃圾。在渔民的传统观念里,捕鱼捞到大量垃圾是一种“晦气”,他们通常会把捞到的垃圾直接扔回海里去。钟强彬看着自己辛苦捞起的“收获”,忽然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今天他把垃圾丢回去,明天别人再捞起来,这“晦气”岂不是传了一个又一个?犹豫再三,钟强彬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做法:将垃圾带回岸上处理。

自此,钟强彬每次出海,除了带回渔获,还会带回一大堆垃圾,小到塑料包装袋,大到废弃钢索。在码头只要看到船头船尾堆着垃圾的渔船进港,人们就知道是钟强彬回来了。

半船垃圾半船鱼,钟强彬足足坚持了20年。

“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垃圾对海洋破坏大,我把垃圾运回岸上处理,危害就减少一点。”聊起打捞海洋垃圾的初衷,钟强彬黝黑的脸上透露出腼腆。

对于在陆地工作的人来说,路上顺手捡拾垃圾只是举手之劳,但当这样的举措换到海上时,并非那么轻而易举。

渔民出海打鱼,是为了生计,而将垃圾随船回港后处理,需要付出的可不单单只是人力成本,更有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在其中——渔船的装载空间有限,垃圾也不可能和渔获堆放在一起,带着垃圾返航就必然相对减少运渔获的数量,这就直接影响到出海的收入。

对钟强彬来说,这艘渔船就是一家人的饭碗,满载而归还好,若是带上半船垃圾,实际收入恐怕就只够当日一家人的饮食开销。

捕鱼还是捞垃圾?钟强彬苦闷过、动摇过,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坚持——收入少点,日子紧点,但是大海能变得干净一点。

钟强彬从来没有仔细计算过,20年下来,他因此少赚了多少钱。

“海里垃圾少了没?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太乐观,就靠我们几个、几十个渔民打捞,力量微乎其微。这20年里,随着工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垃圾反而变多了。”钟强彬苦笑着说。

一种思考

运回的除了垃圾还有什么?

“你们捞回来的不是垃圾,而是一种思想。”钟强彬不记得这句话是谁最早对他说的,但这句话他很喜欢。

2021年,钟强彬“捞垃圾”的“事业”迎来了一次转机。

随着“无塑海洋行动”的推动,昌化镇开启了“渔船打捞垃圾”试点。

“总体工作内容其实和原来差不多,只不过上岸后多了一道垃圾分类的程序。”对钟强彬来说,项目的要求和他原本的做法差不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钟强彬带头,“无塑海洋行动”很快就在当地有了反响,主动加入的渔民也越来越多。

除了渔民,各方机构的代表和政府相关部门,也都在以不同方式参与这项行动。2022年2月,昌化镇海上环卫队成立,3组环卫工人组成“近海派”,开启了近海200米及向岸上200米的打捞、分拣垃圾工作,与钟强彬为代表“出海派”遥相呼应,共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出力。

这个以渔民为主的“无塑海洋行动”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渔船出海,运回的除了垃圾还有什么?”他们的答案是:还有像钟强彬这样新一代渔民的思想理念,他们对待生活工作、对待海洋环境的态度。

一个愿望

盼望自己“失业”的那天

“你看看这方便面包装袋,这种方便面我小时候就吃过,这牌子10年前就停产了。”面对着散发咸腥味的垃圾,钟强彬感到很无奈,十几年前生产的包装袋,一直没有降解。

在钟强彬看来,“没人丢”远比“有人捞”要重要得多。“我们捞垃圾只是治标,不治本。关键还是要靠大多数人自觉保护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不然就算所有渔民都出动,海里的垃圾也是捞不完的。”钟强彬说。

打捞垃圾,收拾渔网,给大海“做美容”,钟强彬坚持了20年。“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一网下去,只有鱼没有垃圾,那我们‘捞垃圾’的工作才算是‘失业’了,这才是我们渔民们最大的心愿。”带着期盼和憧憬,钟强彬驾驶他的渔船,又出发了。

原标题:钟强彬:20年义务打捞海洋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