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

一、概况

(一)、地理位置。鲁克沁镇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古丝绸之路上著名的柳中城就坐落在鲁克沁镇。它位于吐鲁番盆地东沿,火焰山南麓,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吐鲁番十二木卡姆艺术的发源地、吐鲁番郡王府遗址所在地。在清代曾一度成为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鲁克沁也是高昌的东境门户,是“伊西路”和“大海道”的交汇点。

鲁克沁镇隶属于吐鲁番市鄯善县,东距鄯善县城42公里,西距吐鲁番市70公里,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付乌木鲁齐市250公里。

(二)、区位环境。鄯善县地处中纬度的亚洲腹地,远离海洋,北部又有高山屏障阻隔,北方冷湿气流,属于典型的南温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快;降水稀少,气候干燥;热量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风沙较多;每年都有八级以上风暴,危害较重。

鄯善县境内受地形影响,由北向南分三个气候区:东天山南麓气候区、火焰山以北气候区和火焰山以南气候区。鲁克沁镇属于火焰山以南气候区,该区(简称山南)由于三面环山,只有西部与吐鲁番市相接,海拔100—500米,地势低下闭塞,造成增温迅速,散热不易。春季升温快,春来早,但有回寒;夏季高温炎热,时间长达160天;秋季短,降温迅速;冬季寒冷期短,风小雪稀。其特点是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冬冷夏热,年平均温度为14.4℃,极端最高气温48℃,极端最低气温-29.9℃,年均降水量17.6mm,年均蒸发量3216.6mm,最大积雪厚度18cm,最大冻土深度117cm,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957.7小时,无霜期平均192—224天。

该区热量极为丰富,日照充足,降水极少,气候异常燥热。是典型的火洲气候。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的“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清人肖雄说每年“自四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欲焦”描写的就是当地炎热的气候特点。

(三)、历史沿革。鲁克沁镇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驿,在汉晋时为屯田要地。汉称柳中,这是汉文地名,从东汉关宠驻柳中后史籍中就屡有记载。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夏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班勇率领驰刑士500人,屯田柳中。长史行使西汉都护的职责,是东汉驻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史府设柳中,班勇屯垦、军事并举,开始收复西域失地。公元327年,奠都在河西地区的张俊前凉王朝,在吐鲁番盆地设立了高昌郡。鲁克沁绿洲因有坚实的农业生产基础,加之屯田士卒的功业,设为田地县。北魏宣武帝二年(501)实行郡、县、城制,将田地县(鲁克沁)升为郡。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命吏部尚书侯郡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率兵1万多攻占田地城,继而平定高昌。高昌叛乱平定后改设为西昌州,旋改为西州,田地郡为柳中县。9世纪中叶以后,属高昌回鹘王国。高昌回鹘王国灭亡以后,这里成了察合台后王的世袭领地。《宋史·高昌传》鲁克沁地名译写有六种、鲁克尘、柳陈、鲁克察克、鲁克齐穆等十多个。明朝,公元1414年,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出使西域到赤亭(今鄯善七克台),并在鲁陈(今鲁克沁)住四日,返回后在《使西域记》中赞鲁克沁:“鲁陈……广植葡萄、桃杏……甜瓜、葫芦之属”。《西域番国志》中赞鲁克沁“善酿葡萄酒”。清雍正年间,鲁克沁成为西域抗拒准葛尔分裂势力的桥头堡,鲁克沁维吾尔首领额敏和卓反对割剧分裂,维护中华版图统一有功,被清朝廷封授郡王,鲁克沁一度就是额敏和卓王府所在地,成了当时吐鲁番绿洲上最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额敏和卓被乾隆皇帝封为郡王后,鲁克沁成为传位9位王爷的王府所在地。本地人将王府称为“王府台”,王府内城外邸占地20亩,砖石土木结构,黄黏土夯筑的台基高15米,台上建筑分三层,全高约45米,有大小房屋100余间。王府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08年),民国21年(1932年)马世明作乱中被烧毁,现残存着黄黏土基址。清光绪28年(1902年),鄯善建县时,鲁克沁有土城一座,周围约2里余,只开东西门,无南北门。城内有一条街,通街顶盖有凉棚,街两旁开设有旅店餐馆和小摊位,夏秋瓜果堆满街头。出了西门是郡王府的花园,花丛簇拥着王宫。其时鲁克沁居民约有2000户,6000多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鄯善建县后,在鲁克沁设置南梁台、北梁台。民国22年(1933年),改设第二区(包括达朗坎、吐峪沟、洋海等地)。民国33年(1944年),改设和平镇。民国36年(1947年),再改为柳中镇。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成立第三区,1958年成立政社合一的卫星人民公社,1964年改称为东方红人民公社,1978年以地名命名为鲁克沁人民公社,1984年成立鲁克沁镇,镇政府驻地巴扎村,镇下辖14个行政村。1994年后,鲁克沁镇下辖10行政村。

二、历史文化特色

(一)浓郁的地方民俗文化。鲁克沁镇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民族舞蹈,特别是木卡姆为鲁克沁地域文化的代表,在全球享有盛誉,它集音乐、舞蹈、歌唱于一体,词曲美妙动听,舞蹈优美动人,有着独特的魅力,群众基础十分广泛。1973年,组建了“木卡姆”艺术表演队,每逢节庆日,进行巡回表演,观众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曾远赴海内外演出,1997年,鲁克沁被新疆自治区文化厅誉为克沁“民族艺术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另外,鲁克沁的民间工艺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刺绣、雕刻、镶嵌、擀织等工艺中渗透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美好的精神向往。

(二)、独特的街巷结构。因当地气候干燥炎热,夏季畅游40℃的高温,鲁克沁老城区的传统建筑群体多由曲折幽深的巷道分割或相通,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深街幽巷,宛如迷宫,显得安静、祥和、生活气息浓厚。在炎热的夏天,巷道没有阳光直射,且前后通畅,比较阴凉。

(三)、独特的传统建筑。鲁克沁镇的传统民宅基本上采用黄黏土建造,室内栏、柱等采用木制材料。房屋高约3—4米,平屋顶,上游方形采光天窗,夏季人可在屋顶乘凉或堆积物品。屋内设大炕一个,约占房间三分之二的面积,客房、卧室的炕上铺着做工精美的毛毡,墙上挂着壁毯。

当地人现在还沿袭先民的传统习惯,用换黏土修建避暑地窖。一般挖修的窑洞为四方形,深度1.5—2米,若图纸坚硬可以不盖顶。窑洞是夏天避暑的好场所,故文献中有“敲蒸当暑,皆撬地以居,夜出做事”的记载。

由于干旱少雨的独特气候条件,镇内民居保存较完整,很大一部分居民都住过三代人,最早的有380年的历史。

(四)、丰富的文物古迹。鲁克沁镇旅游资源丰富,经调查,在镇域内估计就有二十多处,主要有柳中城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克沁王爷台(始建于1580年)、鲁克亲王别墅(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阿玛夏古墓群、布尔土居结木墓群等。吐尔买里烽火台、吐鲁番王清真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尼力克·买迪坎热斯双塔清真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西肯艾热克石器遗址、伙什江子遗址、斯尔克甫佛塔、斯尔克甫沟戍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