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靖镇地处古浪县东部,南依祁连、北望大漠,傍山临水,街道纵横,楼阁相望,曾为丝绸之路北路、河西走廊东线重镇,是全省四大古镇之一。全境面积233.5平方公里,现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万人。2006年,大靖镇被列为甘肃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早在四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着原始文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祁连山之战打败匈奴,河西纳入西汉版图。在今古浪县境内设苍松、揟次、朴环三县,属武威郡辖。朴环即为今大靖。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甘肃总督李汶、巡抚田乐,武威总兵达云等率兵万人,打败当时的蒙古族统治者阿赤兔,收复扒里扒沙,改名为大靖(取统一安定之意),清代属凉州府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属古浪县瑞泉镇。1984年撤区改建大靖镇。
大靖历史文化价值与特色集中体现在独具特色的里外双城空间格局、历史悠久的河西传统商贸重镇、地域特色浓郁的优秀民间文化等方面。
现今的大靖古镇内,依旧可辨明清古城的里外双城的空间历史烙印。以财神阁为中心的东平、西靖、中和、达公四条街巷,南北轴线呈弓形状,东西轴线笔直如线,呈箭状,暗喻弯弓射箭之意,人们称为“弓形街”。
元明时期称大靖为“扒里扒沙”,系蒙语,意为街市。大靖十字街中心财神阁北面悬挂的“峻极天市”匾额,民间更有“要想挣银子,走一趟大靖土门子”俗语。这些都是大靖作为河西商贸重镇,于外地商贾所具有无比诱惑力的具体体现和总结。
大靖古镇经过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文化。除传统的社火、元宵灯会、秧歌和自乐班等民间文化外,念卷则更能代表大靖古镇的地域民间文化。产生于民国年间,反映青年男女恋爱悲情的长篇叙事民歌《甘冬儿和杨达儿》,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人文化、传统民俗和大靖美食等优秀的民间文化,更是大靖人民历代文化的结晶。
境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保存完整的古长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是:老城遗址、三角城遗址、财神阁、马庙会馆和火庙大殿。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马家祠堂。
财神阁,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阁高21m,周长51m,上下三层,底层砖基为重建成时新筑,二楼四面敞开,分别悬挂“峻极天市”、“恩施沛泽”、“节荣金管”、“永锡纯嘏”四快匾额。财神阁因造型奇特,结构精巧,已被收入《中国建筑学》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