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中游,战国时曾为巴国国都,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其后历设郡、州、府、道、县等,明清之际曾作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9年,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阆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86年国务院公布阆中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保存较好,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天下稀”、“世界千年古县”、“国际最佳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等美誉。1991年撤县设阆中市,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市域范围内划定五个历史文化保护区有:阆中古城历史文化区、千佛老观历史文化区、水观历史文化区、柏垭历史文化区、思依历史文化区。

阆中古城,临山傍水,是一座严格按传统风水格局营造的城池。古城目前保留了原有城墙内的大部分建筑和方格网街道以及城墙外主要的传统商业街,保留了因河运而繁荣,因河成街,因河成市的城市格局。阆中古城保护范围1.78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范围0.63平方公里。古城区内有九十一条街道,街道呈棋盘式布局,它的功能分为两个层次,一为东西,南北四条大道,宽四至五米,为连接全城各个区域的主要交通干道,其次为小街宽二至三米。道路多为石板。

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近200多处名胜古迹,至今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在古城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张恒侯祠、贡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阆中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清真寺、杜家客栈、阆中古城古建筑群),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阆中文庙、城墙遗址、四川省阆中绸厂旧址等)。

阆中自古以来属巴蜀地区,蕴涵了浓郁地方文化特色。传统文化包括历史名人、传统艺术、民风习俗的精华、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和手工艺品等。历史名人众多,范目、落下闳、程畿、马忠、尹枢、尹极、张宪、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三兄弟等都是历代的重臣良将。张飞、滕王元婴曾出镇阆中。杜甫、元稹、黄庭坚、司马光、苏轼、陆游等诗人也都在阆中留下了许多隽永的诗文。传统艺术包括传统皮影艺术、剪纸艺术、木雕、石雕等手工艺术以及丰富多彩的建筑技艺等等。巴渝舞,体现巴民族“天性劲勇”的集体武舞。赛龙舟,百舸争流。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和手工艺品,包括保宁醋、张飞牛肉、张飞压酒、张飞醋、保宁白糖蒸馍、水盆丝、手工地毯等,应该保护并作为旅游产品发扬光大。口述文化遗产包括地方方言以及丈八蛇矛、渔翁葬主、李淳风与袁天罡的风水宝地之争等民间传说。

阆中是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创制了《太初历》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风水文化与画圣文化、诗圣文化给阆中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和景观内涵,嘉陵江山、阆中古城、城周群山构成了奇特风水格局,北有蟠龙山相拥、南有锦屏山护卫,东有大象山蜿蜒,西有马象山衬景,之中七关相连。古城依山傍水,依照风水学的理论,正是形成了一幅“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服”的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极佳的风水格局。阆中素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之美誉,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水在山中,城在水中。唐代吴道子曾在此写生,画下《嘉陵第一江山》长卷,诗圣杜甫曾在此写下“阆山歌”和“阆水歌”,画圣和诗圣笔下的山水,使山水有了一种文化的底蕴。

阆中被誉为四川最大的“风水古城”,是全国现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保护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古民民街院、寺院楼阁、摩岩石刻构成了阆中独特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气势辉宏的张飞庙、张飞墓冢以及蜀汉遗址文物,更是三国文化旅游热线重要的组成部分。阆中滕王阁和杜甫《滕王亭子诗》,可以跟南昌的滕王阁和王勃的《滕王阁序》相映成趣。“状元洞”“状元街”“三陈街”“状元牌坊”“魁星楼”“清代考棚”等遗迹,又让阆中拥有了完备而丰富的科举文化旅游遗迹。“云台观”“大佛寺”“永安寺”“天宫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天主堂”等遗迹,涵盖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五大宗教。其中,道观的历史在两千年以上,佛寺历史有一千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超过500年,天主教历史也有百余年。目前,以古城为中心,已经形成“古城城南天下”“张飞庙旅游区”“东山园林”“锦屏山旅游区”“滕王阁旅游区”“古城科举文化旅游区”“天宫院旅游区”等多处成片的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