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是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前沿地”,享有“千年商都”的美誉。阅读广州,就如同翻阅了岭南的历史。
一、城市概况与历史沿革
广州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虽经历代变迁,但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未变,在今中山四路、五路交界地区一带。
自秦汉以来,广州就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任嚣、赵佗建筑番禺(广州)城垣开始至今,广州的城市建设已有2200多年历史。
秦朝赵佗立南越国后,以番禺为都城;三国时广州因孙权建立交广二州得名,建步骘城,并迁至番禺,城西得到重修,并较大规模向北扩大发展。六朝时期,大量中原人士南迁,广州成为北方士族集中的地点。晋代城西已有著名的寺庵区,城北建游览区和水利工程。隋唐时期开始发展对外贸易,城区扩大,城市经济繁荣、建设进步。“蕃坊”是该时期典型的外侨居住区。宋代,广州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和最大的对外通商港口。该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建加筑了中城、东城和西城。明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唯一的大港口。手工业作坊发达,外商往来频繁,政府在今十八甫路附近设怀远驿安顿外商。期间广州城垣第五次大发展,把把宋朝三城合而为一,并向东、西扩展,称“老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在城南筑外城,称“新城”。清朝海禁后恢复发展经济,广州对外贸易重新活跃,怀远驿附近洋馆林立,著名的“十三行”在此时出现。城池没有大的发展,只在珠江沿岸新积滩地兴建鸡翼城。之后广州城址再无更易。
民国期间,二十年代拆除了广州明代形成的城墙和13个城门,利用城基修建新式马路,打破了旧有的封闭城市形态。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决定拆城墙、修马路,拆除旧城墙和13个城门,修筑长10公里、宽25-33米的新式马路。随着拆城墙筑马路,骑楼也发展起来,形成了广州近代商业街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城市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建成区不断扩大,主要沿珠江水系前后航道进行扩张,形成了现在的广州中心城区。同时,广州沿着珠江干流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广州涌现出区庄立交桥、人民路高架桥、天河体育中心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建设项目。
二、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广州具有“三山五岭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的优美环境空间结构。水得山而壮,山得水而活,城得山水而灵。广州是很有灵气的城市,自古以来,不但“富庶甲天下”,而且人文荟萃,名人辈出。
广州的城市特色总体特征可归纳为九个方面:
一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古迹;
二是具有丰富的岭南文化和重要的文化地位;
三是具有辉煌的港口历史和著名的贸易口岸;
四是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众多的革命史迹;
五是具有独特的岭南山水和优美的水乡田园;
六是具有千年的商业发展和多样的商业街市;
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
八是全国著名的华侨城市;
九是文化多元、风貌多样的活态遗产城市。
三、城市历史文化
2015年,广州开展了第五次文化遗产普查,明确了20平方公里的历史城区、26片历史文化街区、19片历史风貌区、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6个历史文化名村、91个传统村落、343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66处历史建筑、7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
不可移动文物:广州目前有各级不可移动文物3839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8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347处,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25处;地下文物埋藏区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光孝寺、虎门炮台(南沙部分)、陈家祠堂、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圣心大教堂、广州沙面建筑群等29处。
历史建筑:广州目前已公布五批721处历史建筑名单。
工业遗产:共登记造册166处工业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确定了26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范围内包括沙面、上下九-第十甫、传统中轴线、耀华大街、人民南、北京路、南华西街、逢源大街-荔湾湖、昌华大街、宝源路、多宝路、宝华路、华林寺、和平中、光复南、光复中、五仙观-怀圣寺-六榕寺、海珠中、海珠南-长堤、文德南、洪德巷、龙骧大街、恩宁路共23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范围外包括新河浦、华侨新村、长洲岛3片历史文化街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77个,包括粤剧、古琴等2个世界级遗产,广东音乐、广东醒狮、粤曲、广绣等16个国家级遗产,还有30个省级遗产、29个市级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