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

一、城市概况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门,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2018年全市总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随州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炎帝神农故里、古乐编钟“两张世界级”历史文化名片。1978年,在城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珍贵文物19000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多达9件(套),所出土的64件(套)青铜编钟,被誉为“世界奇观中独一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同埃及金字塔、西安兵马佣、万里长城和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古代文化,古代科学的代表作,是青铜器的王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炎帝神农寻根节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成为世界华人的谒祖圣地。

随州,历史厚重,人文璀璨。炎帝神农在此诞生,开创5000年华夏农耕文明;曾侯乙编钟在此敲响盛世华章,世人为之震撼;曾随古国在此揭开神秘面纱,轰动全国;隋文帝杨坚由此走向皇帝宝座,成就了中华帝国,大夏皇帝明玉珍在此揭竿而起,春秋哲学家季梁在此出生入仕,东汉地理学家张衡在此筑台读书,诗仙李白在此谈诗论道,唐宋名家欧阳修在此“荻画学书”……众多名人和传奇故事,为这块土地增添了耀眼的光彩和浓厚的文化韵味。

随州市是一座“一般古迹型”历史文化名城,以分散在城区和市域内多处文物古迹来体现历史文化的城市。

二、历史沿革

随州是一座有3000多年建制史的城市,从西周至今,“随”之名一直未改。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天下,作为姬姓侯国,“随”即建都于涢氵厥二水交汇处。北周年间,随国公杨坚居随城而兴天下,以“隋”命国,“随”绝无仅有成为一代王朝的名称。建国以后,特别是2000年设立地级随州市后,随州古城旧貌换新颜,正朝着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阔步迈进。

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1.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

随州古为汉东大国,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地北接中原,南临江汉,自古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文人荟萃,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其类型丰富多样,有考古文化遗址、历史文化景观(历史遗址、历史遗迹)、近现代市政景观(建筑、街区等)、历史文化传说、现当代城市文化资源等五大类。

历史文化街区

现有历史文化街区3处,即草店子街、淅河老街、安居老街。其中:草店子街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76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1.9公顷;淅河老街核心保护范围面积4.7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4公顷;安居九街十八巷核心保护范围面积14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12.5公顷。

2.奇异独特的旧城形态

一市三都成一线

随州幅员辽阔,在市域范围内,古有三个诸侯国国都,即随(曾)都、厉都、唐都,三都沿随枣走廊,从东偏南到西偏北,连成一线。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三都”分别在现随州市城区、厉山镇镇区、唐县镇镇区及附近地区。虽然如今它们都已毁,但“三都”的地下埋藏难以估量的珍贵文物遗产,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在当今一个城市中曾有三个古代国都,实为少见。

随州古城,形似琵琶

随州现有古城,即汉东故国旧址,实属明清建筑遗存,至今仍保留有完整的护城河及三段残存城墙,古城格局清晰可见。在城市格局上,一改我国古城“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布局形式,而是巧借城南随城山和厥、涢二水,西临河筑城,运用上阁下椭的对称布局形式,构成了我国少有的形似琵琶的古城布局特色。青城和土城共辟城门八座,各有城楼,巍然耸立;环城深挖城濠,水深一丈有三,跨濠兴建大小通津桥、三元桥、汉东桥、云路桥、接洪桥、五眼桥、迁仁桥共八座,并在合溪上建成岁丰桥,形成“三水绕城、层楼耸峙、长虹卧波、四通八达”的古城特色。

3.山水合抱的自然环境

随州山川秀丽、景色宜人、山水相映、曲水回萦。城区东、西、南三面环山,连岗叠翠,厥、涢二水穿城而过,外围漂水辉映,潺潺流长,相会于白云湖滨,随州城区位于三山四水河谷平地之间,清澈的河湖水面,繁华的古都新市,葱绿的诸山环抱,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半边山水半边城,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形胜独具特色。

4.类型众多的文物古迹

数千年来,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和历代政权的更替,随州古城也在盛衰的发展中演变,众多的名胜古迹也随着历代兴衰的政局,不断地破坏、恢复和新增。但至今在市内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名人遗迹和故居、古墓葬、古遗址、古建筑及民居等)。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随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经文物部门普查,共详查文物点787处,其中:古墓葬(群)135处、古遗址162处、古石刻304处、古建筑152处,近、现代革命遗址9处。

随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4处、市级221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3项、省级9项、市级6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