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

漳州地处福建最南端,介于闽南金三角、广东珠三角之间,东对台湾,北接厦门,西邻龙岩,南联广东, 土地面积1.2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5万人。漳州自然条件优越,山、海、江、平原兼备,拥有全省最大的平原——九龙江下游冲积平原,是全国有名的水果之乡、花卉之都、水产基地,森林覆盖率达63.58%。

一、名城概况

漳州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唐王朝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立漳州至今,漳州古城已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

1.漳州名城的历史沿革

秦汉时,在闽粤通道的盘陀岭设蒲葵关。晋代初年,在梁山下建漳浦县。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在荆城(今南靖)建兰水县。梁大同六年(540),在九龙江畔建龙溪县。隋开皇十二年(592),并绥安、兰水入龙溪县。唐垂拱二年(686),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州治设在临近漳江的云霄西林,并在绥安故地设置漳浦县。开元四年(716),漳州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贞元二年(786),又迁至龙溪桂林村(今漳州城区),改称漳州郡。元代改称漳州路。明清两代称漳州府。民国初年并为汀漳龙道。1934年改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漳州,福建省人民政府于此设置第六行政区,又称龙溪地区。1985年7月实行“地改市、市管县”行政体制,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

2.漳州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地方特色

(1)格局完整、型制独特的千年古城。漳州古城已经历了1300年的建城史。漳州古城是在古龙溪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漳州古城“枕三台、襟两河”、“九街十三巷”、“古龙溪县轴线”、“漳州府城轴线”、“府衙轴线”等古城格局完整、风貌依旧。在有外围大府城的条件下、为区别府、县而采取的“以河代城、以桥代门”的建城型制,以及“三面城河、一面城墙围”的城中城做法,是在传统建城形制下的变异形式,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中,具有独特地位。漳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根据清光绪漳州古城范围,界定漳州市历史城区范围,面积202.96公顷。

(2)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建筑奇葩。漳州古城建筑风格既有传承自中原建筑传统的的唐代风格建筑,也有衍生于漳州本地地理环境气候的闽南风格建筑,同时也有舶来自东南亚的南洋风格建筑,这些风格和元素相互融合,共同组成了漳州古城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特征。

(3)遗存众多、价值珍贵的历史记忆。全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7座。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00多处,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4731处。其中位于漳州中心城区的全国重点文物有10处,省级文保单位27处,市级文保单位63处,共计100处。全国首批认定的涉台文物共1783处,其中福建省涉台不可移动文物占1515处,漳州市已确认的涉台不可移动文物306处,位居全省首位。历史地段类型丰富,在历史城区范围内规划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两片,即唐宋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和侨村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城区范围外面规划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三片,即新行街历史文化街区、新华东(岳口段)历史文化街区和东美历史文化街区。在历史城区范围内规划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一片,即芝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在历史城区范围外面规划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区三片,即南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浦头港历史文化风貌区、湘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拥有漳浦剪纸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漳州木偶头雕刻、漳州木版年画、漳州布袋木偶戏、芗剧、锦歌、漳浦剪纸、高山族拉手舞、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漳州八宝印泥、保生大帝信俗、土楼营造技艺、傩舞(浦南古傩)、潮剧、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等1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四平锣鼓乐、浦南古傩、诏安铁枝戏、南靖竹马戏、东山歌册、漳州锦歌、徐竹初传统木偶雕刻、华安玉雕、白礁慈济宫吴真人诞辰祭典仪式、东山关公信仰习俗、云霄开漳圣王巡安民俗、东山南音、漳州南词、东山黄金漆画技艺、东山剪瓷雕工艺、东山宋金枣传统制作工艺、岩溪硅塘祭祀民俗、闽台玉二妈信仰民俗、漳州哪吒鼓乐、漳台大鼓凉伞舞、潮剧、铁枝木偶戏、东山海柳雕技艺、东山金木雕技艺、东山肖米(烧卖)制作技艺、仙草制作技艺、漳绣技艺、漳窑(米黄色瓷)传统制作技艺、诏安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传统制作技艺、三平祖师信俗、闽台乞龟民俗、漳州太祖拳青龙阵、彩扎(诏安彩扎技艺)、剪瓷雕工艺(诏安县)、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龙海市)、长泰明姜制作技艺、山重赛大猪祈丰年 、灯谜、妈祖信俗、龙船歌、竹马戏、漳州窑瓷器烧制技艺等51项省级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4)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的文化核心。漳州文化是以盛唐时期的中原文化为主体,与设置州郡之前原有的闽越文化相结合,明清时期不断吸收海洋文化,多种文化在闽南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中融合发展、积淀成熟,并在晚清、民国时期向台湾、东南亚等地不断传播的闽南文化。它是中华文化大家庭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亚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特点。它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

(5)商贾云集、声名远扬的海丝锚地。漳州月港(位于龙海海澄镇)是继泉州刺桐港之后,明朝中后期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闽南对外贸易的重要商港,是中外海商互市的贸易中心,也是当时唯一合法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它上承宋元时期的泉州‘海丝’文化,下启清朝中后期的广州“海丝”文化。

(6)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的海滨邹鲁。唐垂拱二年开漳第一任刺史陈元光提倡奖掖农耕、通商惠工、兴办荣、移风易俗,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漳州由原始落后状态过渡到“杂卉三科绿,嘉禾两度新,俚歌声靡曼,秫酒味酝醇”初步繁荣文明的社会景象。兴办书院也从此开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载:“松洲书院在福建省漳州府,唐陈珦与士民讲学处。两宋时期,兴办书院成为社会风气。宋绍熙年间,朱熹任漳州知府,他“每旬之二日必领属官下州学视诸生,讲《小学》,为其正义;六日下县学,亦如之。于是漳州便素有“海滨邹鲁”之美称。漳州名人荟萃,文化昌盛。历史上除了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陈元光、丁儒外,还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 “诏安画派”。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誉满海内外、多次出国献艺的布袋木偶戏、芗剧、潮剧,有锦歌、竹马戏、大车鼓舞蹈和精致的剪纸艺术。有被誉为中国女排获取世界冠军的摇篮──漳州体训基地。

(7)一脉相承、地位显要的侨胞祖地。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漳州,自古就是台湾同胞的祖居之地,漳州北郊莲花池山旧石器遗址,证实了台湾先民与漳州人早有渊源。现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的占35.8%,台湾同胞中有800万人左右"根"在漳州,特别是台湾当局政要中绝大多数祖籍在漳州。漳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是广大海外侨胞最为重要的祖居地,全市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70多万人,归侨、侨眷50多万人。

二、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情况

《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3-2030)》于2014年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该规划划定了5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台湾路-香港路、侨村、新行街、新华东(岳口段)、东美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漳州市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于2004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荣誉奖”,2010年入选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在今年10月31日,其古城保护建设(一期)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台湾路-香港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面积21.1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31.61公顷,总面积约53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