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拥有众多珍贵的文物、历史建筑以及保存完好、风貌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埠前,天津的城市建设集中在老城厢地区;开埠后,各国租界沿海河各自独立建设;北洋政府时期又在海河北部建设了河北新区。同一城市沿海河的不同地区以各自的风格进行建设,构成了今天天津多元特色街区并存的独特格局。1986年天津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蓟县西井峪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体系化地形成了“一城一镇一村”的保护格局。天津共有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蓟县黄崖关长城世界文化遗产2处;盘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历史文化街区1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处;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1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5处;历史建筑(含历史风貌建筑)258座;重点工业遗产3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33项,市级124项,区县级约600余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美术等。
一、天津历史文化特色
(一)天津市历史发展脉络
天津城市形成较晚,但远在公元前即有人聚居。至少在4.3万年前,天津已有古人类光顾,当时天津地区的人类活动主要位于蓟县北部,属于旧石器文化中的小石器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天津平原成为燕、齐、赵三国争夺之地,而活跃在燕国北部边陲的山戎部落也不断南下侵扰燕国并建立了叫“无终”的国家。
宋辽时期,宋、辽以白河为界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宋太宗利用地形造大片塘泺,并为军事防御,在界河以南设置军寨,担负军事防卫和交通邮驿等任务,此地区逐步发展起来。
金贞元年间,水利、漕运发展迅速,在三岔河口建立了直沽寨,此地区由单纯的漕运枢纽逐步发展为漕运与军事相结合的畿辅重镇,商业发展迅速。元建都于北京(称为大都),直沽便成了大都门户、南北水运要津。元初,河、陆联运极为不便,海运一度盛兴起来。元中期,大型仓库和码头的设置,使杨村码头到军粮城这一广大地区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经济发展区域。
自明朝起,天津形成了早期城市发展的雏形。天津建城同北京建都有关,金、元、明、清四个封建王朝长期定都北京,随着北京都城的建立与发展,天津城市得以形成和发展,而且作为辅助都城发展和作为畿辅首邑的作用也逐渐增强。明永乐二年设天津卫,永乐三年、四年先后设天津左卫、右卫,并于1405年在南北运河交汇的三岔河口西南修筑天津卫城。天津作为一个城市的突起由此起步,逐步成为水陆交通枢纽,戍卫漕运要冲和京畿要塞。明朝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漕运事业走向辉煌之时。海运物资多由直沽转运,运河全线畅通后漕粮转运均以内河为主,至通惠河修复通航,正式取消海运。漕运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和民间贸易,推动了整个南部平原地区经济的发展。
清顺治时期三卫合一,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从州上升为府。蓟州因其独特的区位、环境优势,成为清皇家修建陵园钟爱之地,并修建多处行宫,再次得到发展。后期外强入侵,军事防御由北转东,在大沽口构筑堡垒,驻军设防。
《北京条约》后,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天津港转口贸易发展兴旺,城区建设形成独特风格。天津的租界开辟于1860年,海河上游两岸的租界地区逐渐取代三岔河口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商贸中心,而本地居民多集中于老城厢,形成了特有的“拼盘式”城市布局。
解放后,塘沽、汉沽、大港一带依托海洋资源发展海洋化工和修造船业和石油加工业为主。天津港发展迅速,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人工港。
(二)历史文化特色:
1.拱卫京畿的门户
天津地理位置重要,明朝迁都北京后,于1404年设立天津卫,使天津成为护卫首都的第一道防线。
2.漕运文化的代表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疏通,使天津逐渐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漕运枢纽,是各种物资进入北京的主要运输通道。随着漕运业的迅猛发展,漕运文化得以繁荣兴盛。
3.近代历史的缩影
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天津发生,至今保留有大量近代史迹和名人故居,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建筑遗存,使天津成为我国近代发展史的重要见证者。
4.文化交融的前沿
1860年天津开埠后,西方各国纷纷沿海河设立租界,商业金融业迅速发展,使天津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由此形成了老城厢地区的传统格局和九国租界各具特色的街区格局并存的独特城市风貌,使天津成为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相辉映的前沿舞台。
二、名城保护范围
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全市行政辖区为规划范围,确定了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城区、蓟州古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性建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组成的名城保护框架。
三、历史文化街区
1、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
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天津市和平区与河西区交界处,其四至范围顺时针依次为:南京路、马场道、蚌埠道、九江路、浦口道、九龙路、绍兴道、桃源村大街、友谊北路、湛江路、四十一中学东侧围墙、津港路、马场道小学围墙、津河、西康路、成都道、昆明路、岳阳道、西安道、成都道。总面积191.7公顷。
该街区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形成的英租界高级住宅区。街区内存有大量的建筑形式各异的殖民地居住建筑和配套公共建筑、略带弯曲的方格路网、连续并富有变化的街巷空间,整体环境幽雅,配套设施完善,是“天津小洋楼”最集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天津市14个历史文化街区中核心保护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真实的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整体定位为以名人故居为典型代表的,集中展示“天津小洋楼”建筑特色的,空间完整、安静优雅的历史文化街区。
2、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
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天津市河北区,东临天津火车站,西邻海河,街区四至范围顺时针依次为:建国道、胜利路、兴隆街、五经路、博爱道、海河东路。总面积54.65公顷。
1902年,意、奥两国分别沿海河划定租界,并开始建设,其中意租界发展较完善,从租界时期幽静的高档社区逐渐转变为解放后以“第一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功能的转化,该地区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形成为以意式风貌为典型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
街区内聚集了大量意式风格的花园别墅和公共建筑,以马可波罗广场为代表的意式街心广场成为街区的公共核心。本街区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梁启超旧居,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3处,主要有袁世凯旧居、汤玉麟旧居及原意国领事馆,同时,街区内还有历史建筑71处。本街区将发展为以意式风格居住建筑及街心广场为特色的旅游文化街区。
四、市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一)蓟州古城
蓟州古称渔阳,始建于汉代,一直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历史上曾多次重筑,明洪武3年所修筑的古城虽经历代变迁,但整体格局基本保留至今。蓟州古城是天津市历史文化名城,参照明城池规模划定古城保护范围,面积约1.36平方公里。
蓟州古城内现有独乐寺、白塔、文庙、鲁班庙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独乐寺观音阁始建于唐,辽代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建筑。
以鼓楼为中心的十字街格局清晰完整,武定街、文昌街等历史街巷及民居院落肌理得以保留,整体空间尺度与历史风貌保持较好。加强对古城整体空间格局与历史风貌的保护,重点保护文物古迹与历史街巷,对十字街轴线进行严格控制。
(二)历史文化镇村
1、西青区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
杨柳青镇位于西青区,北宋时期形成聚落,元代得名“杨柳青”。明永乐年后人口日众,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漕运兴盛,清代中叶跃为津沽繁华重镇。现状镇区中保留有较为集中的传统风貌片区,深宅大院与一般民宅穿插分布,街巷体系与空间尺度保存较好。镇区内保存有石家大院、文昌阁、安家大院、平津战役指挥部等文物古迹。杨柳青镇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整体保护范围约为112公顷。重点保护传统风貌片区、街巷肌理与空间尺度,以及石家大院、文昌阁、平津战役指挥部等文物古迹。
2、蓟州区渔阳镇西井峪历史文化名村
西井峪村位于蓟州城关镇,清代成村,因四面环山似在井中并冠以方位而得名。用页岩、白云岩等石头垒砌房屋、墙壁和石路,体现北方山区地域民居特色及独特石砌工艺。西井峪村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整体保护范围约为304公顷。重点保护风貌格局与建筑特色,保留用石头垒砌房屋、院墙的独特建造工艺。
(三)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过程经历近2500年的历史,全长1700多公里,是古代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天津段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195.5公里, 包括北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基本保持了金代改道三岔河口地区后的大致形态。大运河将天津各大水系相贯通,形成河海联运的水上交通网,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兴起和漕运文化的形成。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漕运的兴盛对天津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带动作用。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包括水工遗存、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共28处不可移动遗产点,以及大量民间传说、民间工艺、民间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蓟州长城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历经了2000多年的沧桑,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与民族精神的象征,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蓟州长城始建于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进行整体增修扩建,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全长约42公里,是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7年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崖关长城作为蓟州长城的代表,全长3025米,由关城、城墙、敌楼、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组成,完整体现了明代长城的风貌特色,被誉为“万里长城的缩影”。
整体保护范围约1.36平方公里,墙体外坡脚50米范围内划为核心保护区,500米范围内划为建设控制地带。
(五)盘山风景名胜区
盘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盘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盘山始记于汉,兴于唐,极盛于明清,历史上有“京东第一山”之称。现留有众多佛教寺庙与摩崖石刻。清朝乾隆皇帝曾在此修建行宫。盘山又是冀西北重要的抗日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更加丰富了盘山的文化内涵。
其范围由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区组成,具体范围东至官庄镇狐狸峪村,南至邦喜公路以北,西到许家台镇峪白涧镇镇界,北到区界,盘山风景区总面积为110.9平方公里。
盘山风景区核心景区分为两个集中区域,包含盘山主景区、小盘山景区、九华峰景区和大岭后景区四个景区,总面积约33.6平方公里。
六、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
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9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212处,区县文物保护单位155处,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约1500处。
此外,天津市还有许多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随着全市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已公布了保护性建筑1018座,其中认定历史建筑258座。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传统文化与商业老字号作为城市非物质形态的文化类型,与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天津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
天津具有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以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为代表的天津民间工艺;以评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以大鼓、天津时调、相声为代表的地方曲艺及以葛沽花会为代表的民俗活动。
天津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4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约600余项。保护和传承以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津门法鼓、天津时调、相声、评剧、京东大鼓、汉沽飞镲等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