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的发展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动力源泉,但一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从0到1”和“从1到N”都是摆在科技人员面前的难题。如何力促更多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破解科技与经济发展“两张皮”命题?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才不可或缺。他们,被称为“技术经理人”。
那么,到底谁才是技术经理人?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技术经理人”名词专门作了解读:一般是指在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从事技术转移的专业人士。
过去一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有关科研成果转化领域的政策中,多次将“加强培养技术经理人”列为重点内容,许多省市更是将技术经理人才列入了“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的职业价值愈发凸显。
那么,“技术经理人”为何如此重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他们又如何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近日,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下称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了《高质量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给出了具体的指引。
技术经理人是多方协作的“桥梁”和“纽带”
谈到“技术经理人”,这个名词由来已久。起源是“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该协会前身为“大学专利管理人社团”,因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拜杜法案》让大学、研究机构等非营利性组织能够享有政府资助科研成果的专利权,允许社会资本投资科学研究,并通过科技中介组织推动科研成果向企业及其他市场机构转化,社团职能由单一的专利管理转为复杂的科技中介,故进行了更名。
简单来说,技术经理人是指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从事成果挖掘、培育、孵化、熟化、评价、推广、交易并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人员。
由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具有流程长、环节多、利益相关方复杂等特点,一项完整的技术转移需要投资人、企业家、技术经理人、律师、技术专家等多方协作,在这当中,技术经理人便是“架接”各方的“桥梁”和“纽带”,意义尤为重要。
那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或者说技术经理人通常在哪些场景发挥作用?《行动方案》给出了答案:重点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机构、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央企国企、投资机构等。不同单位对人才的侧重点不一样。例如,科技型企业、央企国企和投资机构的技术经理、市场经理、产品经理、投资经理等侧重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和科技产业发展方向的认知判断能力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应用能力。
科技成果转化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资金端和项目端是否密切配合,人力、财力能否有效投入等,都会直接影响转化效果。想要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一要信息对称,科技成果的持有者与企业能够精准对接;二要建立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因此,《行动方案》也指出,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要“知政策、精技术、会管理、懂金融、明法律、通市场、擅转化”。以此将人才有效配置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个关键环节,以人才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
6项重点任务推动技术经理人培养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技术经理人在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中的纽带作用,让更多科技创新的“变量”转变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量”,《行动方案》表示,“十四五”期间将以全面提高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宗旨,以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强化技术经理人市场化配置、搭建完成人才培养支撑体系为目标,推动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对此,《行动方案》提出了相关人才的培养目标,到2025年,要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超过10万人;打造职业技术经理人队伍,各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相关机构从业的职业技术经理人不少于1万人;全国建成人才培养基地超过50个,建成不少于300人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顾问队伍。
为实现上述目标,《行动方案》提出了6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推动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发展、升级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功能、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供给结构、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社会关注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
很明显,《行动方案》把科研成果转化人才的培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确认此类人才的“职业技术经理人”身份呢?事实上,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技术转移相关学科或专业。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北京理工大学等都已经开设相关专业。
不过,基于技术经理人的职业特性,不仅需要专业背景过硬,也更需要富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入。因此,《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探索形成以“培训+考试+实操+绩效”综合认证“技术经理人”执业资质的职业化发展模式。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打通堵点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因此,今年以来科技成果转化如何打通堵点,成为广受关注的话题。
数据显示,2014年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正式启动,高效带动及引导地方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向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聚集。截至去年底,转化基金共批复设立36支子基金,总规模达624.30亿元。子基金累计投资了359.55亿元,带动社会同步投资1097.04亿元,投资了616家企业,转化科技成果974项。然而,成果转化速度慢、效率低、效果差仍然是困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问题。
专家分析,除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之外,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堵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从供给侧看,满足市场需求、适合转化的高质量成果源头供给不足;从转化链条看,科技成果转化仍存在一些制度性障碍,现行国有资产管理要求与科技成果转化不适应;从服务体系看,成果产出到产业化的中间过程存在薄弱环节,专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从需求侧看,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起步较晚,相较于科研环节和产业环节完备的要素构成,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还存在诸多要素缺失,需要构建一个涵盖“人—机—料—法—环”各类要素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以体系化的力量支撑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走向现实生产力。
对此,专家建议,政府层面应在顶层设计、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方面加强谋划与前瞻部署,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坚持需求牵引,解决供需技术融合对接问题。高校须摒弃碎片化科研模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从源头提升自主转化能力。而各类服务机构需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态度,共同协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原标题: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生产线”的“推手” 技术经理人要既懂技术又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