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半字师

\n\n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任两浙观察使,路过杭州清风岭,他被山景所迷,日夜留恋,便在僧房墙上题诗一首:

\n\n

\n

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

\n

\n\n

写完后的第二天,高适便匆匆上路了。途中,经过钱塘江,正值月落的时候,他仔细看着江潮,发觉江水随潮而退,只剩半江水了。从岸边的水痕看,江面也只有原先的一半宽了。他顿时悟出,钱塘江水是随着潮汐涨落的。因此,只有在月上中天、江水盈涨时说“江水”才确切。昨日误题“月落一江水”,岂不是天大的笑话?有心回去改吧,奈何公务在身,于是只能留在归途时再说了。视察回来,他特地赶到僧房改诗。谁知“一”字早已被添了笔画,被改成了“半”字,这正合他的心意。他心中惊,忙问僧人是谁改的,僧人也说不清楚,只记得是位过路的客人,高适遗憾地说:“可惜来晚了,否则我定拜他为师。”

\n\n

另一个“半字师”是清朝文人龚炜。当时,在东海有一位会作诗的妇女,她曾写了一首咏蓝菊的诗,其中有“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两句。意思是说,因为喜爱南山的青翠颜色,故而把东篱边的菊花也特意染成了蓝颜色。龚炜很喜欢这两句诗,但总觉得“别”用在这里显得太生硬。他再三吟咏,反复推敲,提笔将“别”字改为“另”字。“东篱另染一枝花”,半字之改,为该诗增添了许多韵味。

\n\n

(本文摘自《中外童话故事》2021年增刊《原来语文可以这样学》)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