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弹性”成就经典诗文

\n\n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西文文法严密,不如中文字句构造可自由伸缩颠倒……”他举杜甫《秋兴》和林逋《山园小梅》的例子,引证汉语的这种“弹性”。杜甫《秋兴》中的“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用现代汉语说,是“鹦鹉曾啄过这里的香稻米,凤凰曾栖息于这里的绿梧桐”。还可以换一种语序:“这里有鹦鹉啄过的香稻米,这里有凤凰栖息过的梧桐枝。”不论怎么换,按正常的语序,“鹦鹉”一定在“啄”之前,“栖”一定在“凤凰”之后。可见,古人为了追求声律和谐,可以颠倒语序,但是并不影响意义的传达,只是增加了现代人理解的难度——因为我们是浸泡在西式语法中长大的。

\n\n

林逋《山园小梅》有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什么意思呢?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昏黄中浮动飘散”。这样看,“水”是“在水面上”,“月”是“在月下”,并不描写“水”也不描写“月”。“望文生义”并不适于理解诗歌。由此可见,朱光潜所说的中文的“自由伸缩”包括省略,省略“虚字”,即冠词、介词之类,甚至省略主语。完整理解这句诗,需要加上“梅枝”和“梅花”,没有了这两个主语,“疏影横斜”和“暗香”都没有依靠,读来如打谜语。但因为有题目的明示,读者就知它是“咏梅诗”,所有诗句都在写“山园小梅”,于是连主语都可以省掉。

\n\n

朱光潜《诗论》还说:“文字的构造和习惯往往能影响思想。”也许正是中文的这种伸缩性、简约性,才造就了中国人求整的思维以及尚简的情趣。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