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守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毛泽东的诗词里,多表现人民的呼声与愿望,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n\n
敢教日月换新天
\n\n
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提笔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这种方式向家人告别。建党之初,毛泽东深入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在夜校上课时,毛泽东说:“‘工’字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竖代表我们工人,我们工人可以顶天立地!”由此可见,毛泽东非常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n\n
1925年初,毛泽东自上海中央机关回到故乡韶山。他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农民运动工作。在长沙逗留期间,他重游橘子洲,慷慨赋出《沁园春·长沙》。该词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n\n
32岁的毛泽东已成为一个具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具有扭转乾坤,埋葬整个剥削制度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宏伟气魄。
\n\n
面对大革命失败的严峻考验,“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毛泽东借滚滚而去的江水,表达了愈挫愈勇的斗志,立誓要同反动势力战斗到底。毛泽东以热血书写春秋,投身于救国救民、民族独立解放的使命中,“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n\n
毛泽东少年立志,随着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深入,确定了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远大理想。在革命斗争历程中,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从未动摇过为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的坚定信念,这在毛泽东诗词中表现突出。
\n\n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他对中国革命道路冷静的思索,表明党和红军历经艰难曲折、千辛万苦之后,在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后踏上了新的征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担当、努力奋斗的结果。
\n\n
泪飞顿作倾盆雨
\n\n
关心百姓疾苦,关心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与人民大众休戚与共,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他见不得人民群众受苦。看到他们受苦,忍不住流泪。看到戏台上穷人的苦难他会掉泪,尝一口农民无法下咽的窝窝头他会掉泪,听到平民饿死的事情他更会掉泪。
\n\n
毛泽东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不仅表现在他的政治活动中,也充分体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对天怒人怨的军阀互相混战,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毛泽东哀民生之多艰,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中说:“洒向人间都是怨。”
\n\n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举国欢腾。全国人民一致希望避免内战,然而国民党不把人民利益当一回事,不要和平、民主,非要与共产党为敌。“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面对天下苍生,为了人民的利益,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表达了中国共产党渴望和平、拯救苍生的诚意。
\n\n
新中国成立后,在他创作的40多首诗词中,注入了鲜明的人民情怀。从《送瘟神》一诗中,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为民情怀。我们常说,领袖毛泽东和诗人毛泽东密不可分。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广大农村凄凉萧条。血吸虫病是危害民众身心健康、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毛泽东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下定决心打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当得知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取得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决定性胜利时,他激动不已,彻夜难眠,感慨和欣喜化作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的浪漫诗句。毛泽东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喜悦之情跃然诗行。
\n\n
毛泽东诗词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也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柔肠。写于1957年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是针对李淑一写的《菩萨蛮》而创作。李词中“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特别突出地表达了作者怀念烈士的悲痛之情。在《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里,毛泽东寄托了对夫人杨开慧烈士和亲密战友柳直荀烈士的无限崇敬和热爱之情。情系人民的领袖听到革命胜利的喜讯,“泪飞顿作倾盆雨”。在这首词里,毛泽东也写泪,但不是写为烈士牺牲而哀痛的泪,而是写人们,包括烈士为革命胜利而高兴所飞洒的热泪,其忧国忧民的情怀着实令人感佩。
\n\n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n\n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毛泽东毕生上下求索。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毛泽东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他不仅致力于改造中国社会,也致力于重整祖国河山和民族的振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毛泽东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和对中国革命未来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戎马倥偬时期,有感于昆仑山“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水患祸害中国,他要倚天抽剑把昆仑山裁为三截,从而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远大理想,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能力。
\n\n
旧中国是一个水患严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民生福祉,毛泽东下决心治理水患。他多次实地考察长江水情,对“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表示欣慰,同时畅想“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对治理开发长江、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规划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绘。毛泽东的豪情宏愿变成了现实。“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一声“殊”的惊叹,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接续奋斗的生动诠释。
\n\n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对于搞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毛泽东进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他强调,“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样中国才能摆脱在世界上被动的局面,人民才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也才有可能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工业化进程得到长足发展。从一穷二白的落后国家到拥有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用了短短20多年的时间,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概,这是毛泽东人民群众观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的生动体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抒发了中国人民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的豪情壮志,当年的浪漫想象如今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中华民族在逐梦苍穹的新征程上“谈笑凯歌还”。
\n\n
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永远与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我们党就能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n\n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