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尽孝,为国奉忠,皆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本道德价值观。在大是大非面前,选择牺牲家族利益其实是艰难的抉择。两千年前,中国人又是如何诉说自己的矛盾内心呢?
\n\n
《小雅·鹿鸣之什·四牡》
\n\n
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岂不怀归?王事靡盬,我心伤悲。
\n\n
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岂不怀归?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n\n
翩翩者鵻,载飞载下,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n\n
翩翩者鵻,载飞载止,集于苞杞。王事靡盬,不遑将母。
\n\n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
\n\n
臣子为国事奔波,想到因此不能侍奉年迈的父母,不胜悲切,因此作歌,将内心深切的乡愁袒露无遗。《毛诗序》说:“劳使臣之来。”其意是,透过《四牡》,表达君王体恤臣子服务国家的辛苦。
\n\n
《乐记》里有两句话:“人生而静,感于物而动。”《四牡》诗的情愁正由此理写出。
\n\n
《诗经》里,《四牡》不是洞彻心扉情丝摇曳佳句迭出的名篇,却也是一首结构谨严语调质朴的杰作。
\n\n
诗中勤勤恳恳奉公忘私的官吏,公务在身,这个为国为家时刻不曾懈怠的人,值得国家信赖,值得家人关爱。诗是乡愁的歌谣,却不是单纯写给父母的信笺,结尾一句“将母来谂(将思念父母之情来告慰,来倾诉)”,信息丰富。
\n\n
诗因物动情牵写起,重心在奉公忘私,诗里却并无一句为奉公忘私而写。诗中能见公事的急迫,表达出来的却是萦绕心头对父母的思念。
\n\n
诗的妙,从来不在直言,而是超然独到的曲笔。
\n\n
《四牡》鲜明独特的时空,因为同时是由人心、社会和大自然深处的变化构成,自然而然包含了多元世界的感应。
\n\n
什么样的奔波辛劳,能够和无法长伴日渐年迈的父母的愧疚相比?心头难以释怀的思念,被疾驰的马蹄踩碎在风里,又由斑鸠飞起又栖息的树丛遮掩。整首诗便被一种无形的愁绪紧紧裹挟在迅疾的变化里。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