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n
有个第二次结婚的朋友,他笑嘻嘻地对大家开侃:“我这才叫新婚,上一次那叫旧婚。”说的是玩笑,但是挺有道理。
\n\n
咱们现在说的“新婚宴尔”,是形容结婚时的快乐样子,可是它的本义,却真的与那个朋友说的一样。
\n\n
成语“新婚宴尔”出自《诗经·邶风·谷风》的“宴尔新昏,如兄如弟”,“昏”通“婚”。
\n\n
全诗共6小节,前两节是:
\n\n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n\n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n\n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n\n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昏,如兄如弟。
\n\n
其中的“黾勉”意思是努力。“葑”“菲”“荼”“荠”都是植物。这两节诗译成现代汉语大意是:
\n\n
生活本如春风和煦的好天气,可你偏得弄出阴和雨。日子过得齐心又合力,你却老使性子发脾气。葑茎菲叶是美味好东西,只因根须不美你就嫌弃。说好一生不分离,我是想生死在一起。
\n\n
心中不平啊,不愿意离去。可你连送都不送,就把我扔进娘家大门里。
\n\n
我心如荼苦啊,你却美得像吃了甜荠。看你婚礼上高兴得那个样,跟新老婆亲得像兄弟。
\n\n
《谷风》这首民歌说的是一个一心一意和丈夫过日子的妇人,因色衰而被丈夫休回娘家的事。诗中抒发的是这个妇人离婚后心中的不平,及对前夫和新妻在婚礼上寻欢作乐的愤慨。
\n\n
这里的“宴尔新昏”,本是被休弃的妇人对前夫在再婚婚礼上得意样子的不满。这里的“新昏”,就是“新婚”,是相对于原配婚姻而言的,并不是指第一次结婚。“宴尔”本是形容在宴席上欢乐的样子。“宴尔新昏”后来转写成“宴尔新婚”“新婚宴尔”“燕尔新婚”“新婚燕尔”,意思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用于形容新婚(第一次结婚)时的欢乐样子。
\n\n\n\n
《孔雀东南飞》中有:“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鸣”不是真的鸡叫,而是古代计时法中的一个时段。
\n\n
《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朱熹《诗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古代,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
\n\n
西周时就已开始使用十二时辰了。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十二时”就是十二个时辰。早在汉代十二时辰就有了固定的命名,分别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n\n
时辰名称最多取自太阳变化,平旦、日出、隅中、日禺、日中、日昳、日跌、日央、日入、日落、日沉、傍晚、黄昏、定昏。时辰还有不少是取自吃饭,如早食、哺时、日哺、夕食。可以看出,古代普通人两顿饭是正规的吃法。上午8点左右吃早饭,下午4点前后吃晚饭。《诗经·召南·羔羊》有:“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緫。委蛇委蛇,退食自公。”“退食自公”“自公退食”,一个意思:先上朝,退朝吃早饭。成语“灭此朝食”,先作战,后吃早饭。当然了,有钱的人可以乱吃胡吃。
\n\n
古人没有钟表,生活节奏又慢,对时间精确并不太要求,表示时辰的名称又是取自自然现象,因此,哪些是时辰,哪些是自然现象,难以区分。
\n\n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既然是有了约定,这个“黄昏”应该看成时辰。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唐代卢纶《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里的“平明”都是具体的时辰。张继《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报时钟声,这“夜半”自然也是时辰。
\n\n
《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天已经快亮了,这个鸡鸣,应该看成是真的鸡叫。
\n\n
而《孔雀东南飞》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中,表时辰的鸡鸣,相当于现在的1点到3点,而自然界的鸡鸣,这时通常还没有开始。可见,刘兰芝起得比鸡都早。
\n\n
古代人讲时辰,现代人讲小时,“小时”顾名思义就是小的时辰,是时辰的一半。
\n\n\n\n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n\n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的思想。
\n\n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有的书作“巅”。多以为是,狗在深深的街巷里吠叫,鸡在桑树枝上啼鸣。这种景象描写了一种怡然自乐的田园风光。其实不完全是。
\n\n
许多人在鸡是不是站在桑树顶上费心思,其实,这两句都省略了主语中心词“声”,实际是:狗吠的声从深(远)巷传来,鸡鸣的声从树顶上传来。并不是狗吠在深巷里,鸡鸣于桑树上。
\n\n
鸡犬之声,是农家院的标志,可以说是一种田园风情,但是在这首诗中要说的并不是这个。诗人陶渊明,他需要的是“丘山”,他想离人越远越好,他要“返自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无奈,是不得已。如果能够结庐在听不到车马喧的无人之境,那是最好,可是达不到。
\n\n
犬吠声,鸡鸣声,虽然已经是村野之声了,但这些毕竟仍是“人境”,也是想要远离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已经努力了,也确实与村庄、炊烟有了距离,但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犬之声还是听得到,不可能彻底离绝。虽然如此,对于陶渊明来说,这样的条件已经得之不易。陶渊明得意的是这个。
\n\n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合在一起,表达的是:我已经离尘世、人境远了一些。
\n\n
确实,陶渊明有不少与农民相亲相近的诗文,如:“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但是,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是隐者,并不是真正的农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可以看出,他与农民还是有距离的,因为他毕竟不是农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荒草没前庭”“门庭日荒芜”……地种成这样,不是真正的农民哟。
\n\n\n\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