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是始建于明初的汉族宫殿建筑,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
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攻入北京,成立大顺政权。但很快就因军心懈怠,无力抵抗入关的清兵,只在四月二十九日于武英殿草草举行了即位仪式,翌日便撤离北京。
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清初武英殿用作皇帝便殿,举行小型朝贺、赏赐、祭祀等仪典。康熙八年(1669年)因太和殿、乾清宫等处维修,康熙皇帝曾一度移居武英殿。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由亲王大臣总理,下设监造、主事、笔帖式、总裁、总纂、纂修、协修等30余人,由皇帝和翰林院派充。康熙四十年(1701年)以后,武英殿大量刊刻书籍,使用铜版雕刻活字及特制的开化纸印刷,字体秀丽工整,绘图完善精美,书品甚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命将《永乐大典》中摘出的珍本138种排字付印,御赐名《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世称“殿本”。道光二十年(1755年)后刊书甚少,仅存其名。武英殿之书凡存而不发者一向贮于敬思殿中。嘉庆十九年(1814年)夏清查存书,将完好者移贮武英殿,残缺之书变价出售,此后敬思殿实际作为存储版片之处。
武英殿是“殿本”发源地,武英殿建筑群落成于明永乐年间,占地约1.2万平方米,主要建筑60余间,6500多平方米。建筑群为前后两重,由武英门、武英殿、敬思殿、凝道殿、焕章殿、恒寿斋、浴德堂诸殿堂以及左右廊房63楹组成。明清交替之际,李自成曾在此仓促登基,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曾在此理政。从康熙十九年起在武英殿开书局。1914年,古物陈列所在武英殿陈列文物。武英殿建筑格局奠基在明代,主要建筑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火后再建,并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进行过大规模整修。
自明初建成以来,武英殿建筑群落除用于政务、仪典等活动之外,更多的是用于文化活动。明代曾在武英殿设画待诏,择能画者居之。清朝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成为词臣篆辑之地。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乾隆朝以后,武英殿成为专司校勘、刻印书籍之处。刻书活动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兴盛,纸墨优良,校勘精审,书品甚高,版本学上即以刊刻地点称之为“殿本”。修书处的刻书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末,长达200余年,几近贯穿全清。
同治八年(1869年)武英殿被火焚,烧毁正殿、后殿、殿门、东配殿、浴德堂等建筑共37间,书籍版片焚烧殆尽。同年重建。2005年故宫开始进行大修之后,武英殿区被修缮,现已完成,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其东西配殿为典籍馆。
故宫博物院
钟粹宫
太和殿
神武门
保和殿
坤宁宫
乾清宫
三希堂
慈宁宫
养心殿
寿安宫
故宫御花园
永寿宫
午门
文华殿
体仁阁
太和门
交泰殿
奉先殿
弘义阁
延禧宫
东华门
长春宫
承乾宫
储秀宫
文渊阁
中和殿
景仁宫
景阳宫
西华门
故宫珍宝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