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事民族药探索研究的第38个年头,朱兆云迎来了人生又一个高光时刻。作为知名药学专家和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的她,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2月1日中午,刚参加完新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回到昆明,她又一头扎进集团科研和新药研发中。
“当选院士,是科技工作更高的起点,有更高的要求。”朱兆云说,扎根民族医药工程科技领域第一线,坚守云南边疆,让她深感传统医药的博大精深。如何讲清中药的机理,又如何让它走出国门,是她和团队追求的目标。
1982年大学毕业后,从制药厂车间技术员、助理工程师、主管药师,到云南省医药工业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朱兆云17年基层历练,俯身解决了散剂配粉均匀性等工艺质量问题,主持并参与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大理地区的普查,在中药鉴定检验领域多有成果。
22年前,组织上派她出任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所长。当时,云南面临药用资源家底不明、药材基原不清的难题。作为云南的药物研究专业机构,如何破局?
多年后,朱兆云回忆说,资源是产业发展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天然药物资源是发展云南医药产业的切入点。她带领团队,顶住重重困难压力,着手集中开展低纬高原地区天然药物资源调研。这份工作,一干就是14年。
“作为团队成员,我十分钦佩老所长的勇气和执着信念。没有信念和坚守,是不可能成功的。”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崔涛告诉记者。
云南是独特的低纬高原地区,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造就了丰富的民族药资源。调研中,朱兆云带着团队“苦干+巧干”,以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为根基,用脚步丈量大地,制订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既最大范围地了解家底,又尽量避免走弯路。
走遍千山万水,他们采集标本1万多种、10万余份,拍摄原生态彩色照片16万张;以生物分类学方法准确鉴定出412科1720属4392种天然药物,发现新分布药用植物93种,新药用植物资源451种;对70种重要中药、民族药资源进行深入调查和药材生产区划,对云南25个世居民族传统用药经验进行抢救性保护与发掘。
“从野外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她主编《云南天然药物图鉴》《云南民族药志》等专著6部22卷1191万字,收载了4392种药物,从不同角度传承、分析评价和展示了云南药用资源状况,提供了科学、翔实可靠的资料,为新药研发打下厚重、扎实的根基。”崔涛说。
依据彝医理论,朱兆云带领团队按照药性配伍,确定处方组成,准确鉴定药材基原,向民族药新药创制研究的关键基础问题发起挑战。“按国家规范化要求,我们相继完成以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为代表的药学以及药理、毒理等临床前系统评价和临床验证。每一点滴的突破,都需要长期的坚守和无数次的科学实验,和一个个不眠之夜。”朱兆云说。
朱兆云以第一完成人获2011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痛舒胶囊,是团队研发的首个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审核开展Ⅱ期临床试验的中国民族药。“这个体系审核很严格,2018年,审核团队到云南工作。但有扎实的实验数据,很快通过了审核。”多年担任朱兆云助手的符德欢说。
正是以此起步,团队建立起了民族药的国际化技术体系。
近年来,朱兆云院士团队发明创制的痛舒胶囊片剂、肿痛气雾剂、肿痛搽剂、肿痛凝胶和伤益气雾剂5个国家新药,已成功上市并产业化推广,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病痛。
“目前,针对心血管疾病的高患病率及高危害性,我们以新思路开发全三七新药,凸显三七在抗血小板聚集临床方面的优势,目前已申报Ⅱ、Ⅲ期临床试验。”朱兆云说,依靠科学和创新,不仅是云药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民族药走向世界的底气。(记者赵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