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扬州的诗缘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一首《淮上早发》,概括了苏东坡一生之中来回江苏扬州十次的经历。而今在扬州,除了谷林堂、斗野亭、文游台等地能寻觅到苏东坡留下的足迹之外,还有一些古迹已湮没在时光中,比如禅智寺、石塔寺等寺庙。但苏东坡留下的那些诗词故事,却不会因为光阴的流逝而消失。

\n\n

竹西寺内题诗,经历“心惊肉跳”

\n\n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在苏东坡之前,就有很多诗人在禅智寺内驻足过。禅智寺,也被称为竹西寺、上方寺,而苏东坡在这里的遭遇也折射出他一生的宦海沉浮。

\n\n

苏东坡第一次来扬州,就和竹西有关,那是公元1071年,苏东坡出京,去杭州任通判,10月下旬路过扬州,并在此停留,离开扬州时,也是在竹西和朋友们分别的。“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要去杭州当官的苏东坡,心情并不算好,毕竟他是从京城被发配出来的。在竹西喝的离别酒,想必也是比较苦闷的。

\n\n

不过,苏东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将郁闷的心情长久滞留心头。到了杭州,看到风光秀美的西湖,他的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写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n\n

苏东坡与竹西的再一次交集,险些让苏东坡惹上大祸。那是苏东坡第6次来到扬州,经历过“乌台诗案”的苏东坡,可谓死里逃生,险些丧命。

\n\n

公元1085年的5月1日,正值春夏之交,苏东坡穿着芒鞋布衣,来到竹西寺,在“藤床瓦枕”上休憩。那时候的扬州,气候宜人,微风在竹林中穿行,吹在诗人身上,如同温柔的小手,抚慰着诗人漂泊的心灵,苏东坡也是气定神闲,“莫教辜负竹风凉”。

\n\n

这时,苏东坡诗兴大发,一连在竹西寺的墙上写了三首诗,前两首没什么问题,但是第三首中,有一句“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n\n

苏东坡当然无意将诗词和现实相连接,在这位天真烂漫的诗人看来,他无非就是将所见所想,都写进了诗歌之中。但他的那些政敌却再次抓住不放,说神宗皇帝刚去世,你怎么就这么开心呢,这又是居心何在呢?势单力薄的苏东坡再次陷入险境,好在他的弟弟苏辙,竭力为他申辩,说此时先帝驾崩,新皇哲宗即位,这当然是“闻好语”。如此一来,才让苏东坡渡过一劫。

\n\n

石塔寺里题诗,“一饱万想灭”

\n\n

如果说,在竹西寺也就是禅智寺内的题诗,让苏东坡经历了一次“心惊肉跳”,那么他在石塔寺内,就是非常轻松愉快的了。

\n\n

都知道苏东坡是一位美食家,不但“日啖荔枝三百颗”,而且还乐于庖厨,做出“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在石塔寺内题写的诗歌也和“吃”有关。

\n\n

他用一首《石塔寺》“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来讲述王播在这里的“饭后钟”故事,这当然和吃饭有关。而另一首诗,则是在端午时节,自己在石塔寺内品茶吃饭的场景,他写道:“为君伐羔豚,歌舞菰黍节。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金钗候汤眼,鱼蟹亦应诀。”看看这是何等的盛宴呀,既有羔羊,也有鱼蟹,还有蜀井的水,泡出来的香茶,难怪他会写道:“我生亦何须,一饱万想灭”。人生啊,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吃饭这件事最重要了。吃饱了,什么想法都没有了。这是多么可爱、豁达的苏东坡啊。

\n\n

苏东坡的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经常被调任到各地,而扬州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苏东坡的每一次远任,几乎都要经过扬州,这才有了他“十过扬州”的经历。最终,他也选择在扬州担任知府,为官半年,造福百姓。不仅用政绩温暖了那个时代的扬州,也用诗文和故事,永久地将自己和扬州连接在一起,名人名城,交相辉映。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