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新文学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音乐与旧文学渐行渐远,却与新文学与新人文日益紧密。陈钟凡说:“过去的文学虽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其历史如是长久,今后有文学必脱离音乐而谋求独立。以文人能兼明乐理的无多,随意取到乐谱,不识其中所表达的情绪如何,即依谱制词,这种办法,实在是难能而不可贵。若古代音乐仅存调名,并谱不可得,仅依四声清浊,按格填字,尤为滑稽可笑。这类文学只能称之为冒牌的赝品,绝不能名为音乐的文学”。以白话体歌词和现代作曲理论技术和现代表演技术为基础的中国新音乐文学,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路程。
\n\n
新生代词曲作家沈心工、曾志忞、萧友梅、易韦斋、龙榆生、赵元任、刘半农、吴伯超等,早年大都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熏陶,打下了比较深厚的旧学底子,青壮年以后,又到欧美、日本留学,受到新学的冲击,他们奋力挣脱中国音乐文学旧传统,努力重塑新传统,音乐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受到充分重视。在东京留学生中发起组织“音乐讲习会”,研习乐歌制作;1903年回国,即在南洋公学附属高等小学创设“唱歌”一课,用乐歌形式宣传启蒙思想得到社会的热烈响应,从而推动了国内乐歌运动的迅速发展。1904年,曾志忞发表了中国近代最早的长篇音乐论文《音乐教育论》,主张发展新的音乐教育,“唤起全国之精神”。
\n\n
萧友梅1898年进入广州第一所洋学堂时敏学堂,接受唱歌等课程。先后到日本、德国学习唱歌、钢琴、作曲等课程,以论文《中国古代乐器考》被莱比锡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于1927年创办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萧友梅的《今乐初集》(1922年版,收21首歌曲)、《新歌初集》(1923年版,收25首歌曲)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作曲家个人作品专集,是为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的先河。萧友梅和词作者易韦斋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先行者,二人致力于把中国声音中的抑扬顿挫运用到新体歌词的创作上,与钢琴伴奏配合。易韦斋早年就读于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后来又去日本留学,习师范。他的词是很难懂的,但他所作的歌词,脱胎于他的诗词,却那么通俗易唱,为新歌词的创作,开创了先例。就新歌词的内容而论,萧友梅和易韦斋要求“一洗以前奄奄不振之气”,“宜多作愉快活泼,沉雄豪壮之歌”,作品多歌颂对自然的美景、纯洁的友情以及历史人物,同情穷苦人家。龙榆生只念过乡村小学,但读了不少家藏的古书,后来就教小学、中学、大学。他接任音专教师职务之后,与萧友梅联名发表歌社成立宣言,邀请傅东华、曹聚仁、张凤、胡怀琛等人参加歌社,写了好些歌词,如《好春光》《蛙语》《朦朦薄雾》《眠歌》等等。他在音专通过与师生的接触,从乐律想到声律在词曲中的作用,于是根据四声轻重的原则对词曲的节奏的影响以及进一步如何表达诗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想就他研究的心得在新歌词的创作上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他在这方面的研究,的确发掘出一些声韵促进词曲创作的值得重视的规律,为词学研究开拓出一片新园地。他的《玫瑰三愿》无疑是受了冯延巳《长命女》里面那句“再拜陈三愿”的影响。龙榆生说:“唐宋词是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紧密结合的特种艺术形式,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若不从词乐入手,词的体制、律调、作法等许多问题将很难深入展开,甚至难以入门。”龙榆生很注意新体歌词的创作,提倡突破旧诗词的格律,用通俗易懂的诗歌语言、平仄通协、适于谱曲的自由长短句写作歌词。他写过《山桃》《苦雨》《宿秀峰寺》《病起移居真如》《好春光》《眠歌》《赶快去吧》《蛙语》《喜新晴》《采风录》和《蒙蒙薄雾》等新体诗歌。
\n\n
赵元任在江苏出生,小学、中学都上私塾,在父母的昆曲中度过童年和青少年,然后赴美国留学。他的歌曲创作总是配合歌词本身的轻重拍子,体现近乎平常说话声调高低的关系,增加歌词的表情,从中国语言的特点又得到了新的音乐材料。他多与刘半农合作,创作了《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作品。他曾用无锡方言将自己的声乐作品唱出来,吐字清晰,速度自由,歌词和音调配合贴切,唱出来如同说话一般,字字声声入耳。
\n\n
乔羽说,陈毅在评论诗歌创作的时候,曾经独具只眼地指出,“五四”以来,歌词的创作成就支持了新诗。新诗由于迄今还没有找到自己最完美的形式,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一时还难于做到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歌词则因受到了音乐的制约,或者说由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好词好曲便易于口碑流传。现在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的新诗,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时而引用的佳句,有许多是来自歌词。田汉、光未然、塞克的歌词,都做到了这一点。
\n\n
中国新音乐文学在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碰撞与交融中产生,前半段经历了中华民族衰弱的痛楚,后半段则见证了共和国全面复兴的荣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
\n\n
我们完成了《唱响中国梦》原创歌曲系列dvd,共收录20首主旋律歌曲,2016年由安徽出版集团时代新媒体出版社出版。由笔者作词并任主编,李嘉、杨霖希、李涛、褚保杰、朱永安任副主编,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声歌系、音乐剧系、音乐工程系、数字媒体学院(筹)与上海歌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音像出版社、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的作词家、作曲家、歌唱家、音乐工程专家、翻译家等30多人历时5年协同创演、录制完成。这些歌曲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展演,到政府机关、校园、企业、部队举行了数十场巡演与巡讲。创造性地将时代精神与音乐艺术结合起来,开设音乐党课,在上海举办十余场。甚至走出上海,联合红船干部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举办长三角音乐党课。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近百万党员参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n\n
吴梅说:“歌曲之道,昔儒咸目为小技,顾其难较诗、古文辞远甚也。”一个完整的音乐文学体系至少需要作词、作曲、演唱三个专业领域协作,吴梅说:“余尝谓歌曲之道有三要也:文人作词,国工制谱,伶家度声。”洛地说:“但愿有日,我国:‘文’界亦习乐听戏;‘乐’界谙音韵爱曲唱;‘戏’界并通文知律;我国民族文艺非但‘振兴’有望,且将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在各个时期会有其新的进展。”构建新时代中国新音乐文学体系,包括:建立纵贯先秦到现当代的中国音乐文学史,辑成中国音乐文学经典作品选集,健全中国音乐文学作品分析理论体系,搭建中国音乐文学创作、表演、评论、传播平台,不断推出中国风格新作品,培养新人才,形成新的以汉语言为载体的听觉审美,传播中国新人文。
\n\n
我们以古谱诗词传承民族经典,以《唱响中国梦》传播新时代精神,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将“双一流”学科建设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文化教育与文化交流、学习前人与推出新人结合起来,突显中国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n\n
(作者系上海音乐学院副研究员,国家艺术基金古谱诗词传承人才培养项目负责人。)
\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