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篇太空日记+27个科普问题|航天员刘伯明新书《我把理想写进空间站》出版

“我把理想写进空间站”,拿到散发着墨香的新书后,第一眼便被书名吸引。即使遮挡起封面正中那张神采奕奕的照片,人们单从书名判断,也能猜中这本书的主角是航天员刘伯明。

作者简介:2021年,刘伯明在距地球约400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泼墨挥毫,写下“理想”二字。如今,他的新书出版,这两个字被写进书名,不失为对那段难忘太空经历的一种纪念。

航天员的太空日记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是日记体裁,主要内容是刘伯明在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时写下的24篇飞天日记。在目前中国航天员出版的所有书籍中,日记这种体裁显得别具一格。

24篇日记详细记录了刘伯明在54岁这年的飞天经历。从他离开北京航天城飞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起,直到他乘坐飞船返回舱着陆到东风着陆场结束,这些日记记录了他在太空中的工作和生活,也记录了他置身于太空奇妙环境中的所思所想。

与刘伯明一同飞天的航天员指令长聂海胜在为本书写作的推荐语中说:阅读此书,我心中感慨万千,仿佛回到了与伯明在太空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

是啊,整整3个月的太空时光,对于中国航天员来讲,时长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在渺无人迹的太空,每一天都是独特又难忘的记忆。

在书里,刘伯明写下了3人如何互相配合,安装好舱外航天服;如何共同协作,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他们之间温馨的日常就像刘伯明提到的:在顺利完成出舱任务后一同分享的苹果,让整个空间站芳香四溢。

读者应当感谢刘伯明,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依旧笔耕不辍,在太空写下了20多篇日记,才有了这本书的面世,让远在地球的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日常。

仔细阅读时你会发现,航天员并不像我们平日见到的那么“板正”,他们的相处有互帮互助,也有打趣逗乐,为枯燥的太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最有趣的航天科普

“天宫”空间站的建造是极其复杂的,它涉及航天员、载人飞船、货运飞船、运载火箭、空间站、发射场等多个系统的密切合作。读者往往被如此复杂的工程搞得一头雾水。

此次出版的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科普知识库。书中,刘伯明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为读者回答了27个科普问题。

对于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而言,2022年是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年份,这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宣告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如果从1992年开始算起,这项工程整整进行了30年,并且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刘伯明参与的神舟十二号任务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呢?它是整个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在他们3人之前,我国已经有4年多没人飞向太空了,此前也没有中国人比他们在太空中驻留的时间更长。

刘伯明在书中写道:在中国,“天宫”——老少妇孺皆知,但都源于以《西游记》为代表的神话故事。直到今天,中国人终于开始搭建真实的“天宫”。我感到非常荣幸,我即将成为最早踏入“天宫”的中国人。我仿佛看到“天宫”已经向我敞开了“南天门”。

本书除了24篇太空日记,还有一部分内容是“航天科普”。如何成为一名航天员?航天服上的腕表有什么特别?航天员出征前怎么体现“中国味儿”?货运飞船有什么功能?机械臂如何配合航天员工作……这些问题在这本书的科普部分均能找到答案。

走近特别的刘伯明

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一名航天员的成长,这本书也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优秀的航天员,刘伯明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如何从一个东北黑土地上的苦孩子成长为“英雄航天员”。

这本书里,有刘伯明的童年。儿时的他和小伙伴坐火车去镇上买圆规,坐过站后也不害怕,顺着火车铁轨走几个小时夜路回家;全班52名学生,51名住校,唯独他走读,刘伯明骑着一辆自行车,每天往返20公里,度过了3年的高中生涯。

这本书里,有刘伯明的爱情。读高中时,他对妻子张瑶一见钟情,他机智地先赢得校长岳母的好感,采用“曲线救国”策略,最终赢得了妻子的芳心。在这次太空出差时,他们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面,却一同庆祝了意义非凡的“珍珠婚”。

这本书里,有刘伯明的爱好。刘伯明对地理和摄影情有独钟,在太空的3个月,他找到了两个爱好的完美结合点。

闲暇之余,他透过舷窗饱览地球家园的绝美景色,一一辨别哪里是爱琴海,哪里是尼罗河,哪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哪里是燕山山脉,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些难得一见的“上帝视角”。这些优美的照片,都在书中一一呈现。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读完这本书后说:“穿上航天服,在我们的面前,似乎所有的航天员都一样。但其实,在航天服的里面,是一个又一个有趣的人,和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灵魂,刘伯明就绝对是非常特别的那一个!”

打开这本书,让我们走近特别的刘伯明。

文:记者赵聪

图/视频:中国宇航出版社

监制:索阿娣

原标题:24篇太空日记+27个科普问题|航天员刘伯明新书《我把理想写进空间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