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一体化的版图上,G60科创走廊如同一串熠熠生辉的珠链,将沪苏浙皖的松江、杭州、嘉兴、金华、湖州、苏州、合肥、宣城、芜湖等9个城市紧紧连在一起。在2019年12月1日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G60科创走廊被赋予重要使命:持续有序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打造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
从一区推进到央地联动
2019年12月5日,是上海市松江区的大日子,也是G60科创走廊建设征程中的新起点。
这一天,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在松江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提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区域先行先试创新廊带,要扎实做好凝聚强大创新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重大创新政策3方面重点工作。
这个专责小组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沪苏浙皖科技委(厅)、G60科创走廊9城市政府共同成立。目的就是央地联动形成组织合力,建设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2016年年初,松江启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这是初始的“1.0版”。2017年7月,松江与杭州、嘉兴签订《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对接常态化合作机制,标志着“2.0时代”的正式开启。2018年6月,9城共同签署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G60科创走廊从“2.0版”走向“3.0版”。3年3个台阶,成绩来之不易,真刀真枪地干出了9城同创的硬核实力。有了中央的支持,有了国家多个部委的支持,G60科创走廊的“4.0版”可期。
从叠加效应到乘数效应
G60科创走廊,打开了长三角向内开放的一扇大门。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很有效的一种做法,就是在地理相对集中的城市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智库中心主任李清娟表示,多城合作不是简单的“优势叠加”,而是区域经济学中的“乘数效应”,通过产业关联和区域关联对周围地区发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
上海、杭州、苏州、合肥等地都有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是城市创新驱动的引擎。目前,9城的科研创新资源已快速流动起来,创造的效益形成几何式倍增。整个科创走廊研发投入达到1598亿元,培育首批拟上科创板企业200余家。
引发乘数效应的变量还有集群。按照统一规划,9城之间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速集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7大产业联盟体系建立,集聚头部企业1682家,9城之间交互投资规模达3160亿元。
11月8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明确了15条政策举措,重点聚焦7大产业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展;11月2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布上证G60创新综合指数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份指数。既有金融投入的“风向标”,又有反映效果的指数“晴雨表”。
一系列措施形成“开放+集群+金融+指数”的矩阵,迅速放大G60科创走廊乘数效应。
从制度创新到制度供给
在一个城市推进制度创新,已属不易,在9个城市之间协调推进制度创新,难度可想而知。
正因如此,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应运而生。9个城市抽调近30名骨干人员,集中在松江办公,构成了全国首个地市级层面实体化运作的城市一体化发展协调机构。
9城联合发布G60扩大开放30条和人才18条,推进科创资源及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形成了常态化要素对接机制……这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制度创新起到了良好示范效应。
9城还瞄准实现异地“一网通办”,联手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证照颁发平台。如果上海企业要去安徽宣城投资,那么企业相关人员无需赶到宣城,在上海就可以办理各种手续。
这样的制度红利,每天都在释放。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首次会议又对G60科创走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9个城市间试点财政科研经费跨域流动、创新政策普惠互享、产业基金共筹互投等一批创新改革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