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景区先行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边麻沟村在660亩的荒山上种植了50多种花卉,将亩产不到300斤粮食的旱地建成了“花海农庄”,成为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及其他配套设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边麻沟村花海景区以原生态的山林河谷为依托,打造出自然与人工设计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既保护了生态的原生性,又使村民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挑战与问题

边麻沟村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部,全村有162户612人,是一个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集聚的多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41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7%。全村平均海拔2800米,年降雨量580毫米,辖区总面积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00亩,均为山坡旱地,人均耕地面积2.6亩,农作物主要以油菜、小麦、土豆为主。

长期以来,由于偏远、高寒,这里饱受霜冻、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困扰,在区位条件不佳等因素影响下,边麻沟村发展迟缓、动力不足。除了年复一年种植油菜、青稞、土豆,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村民收入普遍较低。2015年,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2386.7元。

措施

1.精确识别贫困户,精准施行扶贫策。边麻沟村依据“先看房,次看粮,再看学生郎,四看技能强不强,五看有没有残疾重病躺在床”的“五看法”准则,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针对贫困户差异化的致贫原因,进行分类施策。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做到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健康保”全覆盖;对缺技术的贫困户,结合乡村旅游对其开展旅游接待技能培训,并由县林业部门设立生态公益林管护岗位,解决贫困户就近转移就业问题;对缺资金的贫困户,由县金融部门通过“530”扶贫贷款解决其发展资金问题。精准的扶贫政策,以及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教育、医疗、低保兜底等惠民政策,让全村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实现了“一个都不掉队”。

2.靠山吃山建花海,旅游致富保生态。边麻沟村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村里的土地贫瘠,且很多山地已经撂荒,在村里发展种植、养殖等传统产业无法形成规模,更无法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边麻沟村与大通县国有东峡林场相连,树木葱茏,流水潺潺,属于天然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禀赋优越,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先决条件。经过反复论证,边麻沟村被确立为“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打响特色旅游品牌为主要举措”的试点村。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着力打造乡村花海,并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民宿、农家种植养殖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努力走出了一条依托乡村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助农增收的路子。

3.改造村容村貌,提升村民幸福感。收入多了,生活好了,村“两委”班子进而带领乡亲们大力整顿和改造村容村貌:改造危旧房,落实农村奖励性住房,改造村落墙体,修建广场,整修村道,建敬老院……如今的边麻沟村,眼前的景象让人欣喜,洁净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清新亮丽的民居错落有致,恬静优美的农家庭院如诗如画,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化村”。

4.积极引入规划设计,辐射带动连片脱贫。在成功打造边麻沟“花海农庄”景区的基础上,2017年,大通县联系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专家团队对窎沟片区的10个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点”原则进行规划设计,梳理出“一核一带三组团”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精准定位片区10个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主导产业和实现途径,并整合东西部协作、美丽乡村、“厕所革命”、林下产业发展等各类资金,建设窎沟片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园,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成效

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2386.7元;2016年,边麻沟村退出贫困村之列,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 10925.03元;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59.63元;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53.6元。目前,全村农家院已发展到55家,家庭宾馆有15家,全村近一半农户从事乡村旅游业,为85人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边麻沟村已被打造成为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观、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于一体,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的“花海农庄”乡村旅游品牌。

昔日破落穷困的边麻沟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成了全省的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并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化村”“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文明村镇”“省级卫生村”“青海省5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西宁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文明村镇”“大通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经验与启示

边麻沟村立足于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在绿色转型发展上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新路子,为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在农村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树立了示范典型。

1.树立转型观念。面对边麻沟村经济发展落后的现状,大通县深深感到:要想改变落后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得转变传统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201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转变思想,明确方向,将边麻沟村发展思路确定为“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为依托,以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以打响特色旅游品牌为主要路径,带动全村群众多渠道、多方式增收致富”,积极在边麻沟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型发展上动脑筋、谋举措,为转型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转型人才。大通县高度重视在基层以“能人”带动群众,充分发挥其“领头羊”作用。2014年,优秀共产党员、致富能手李培东当选为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的发展经验,最终确定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荒坡土地,全力打造“花海”旅游品牌,带动全村群众就近务工或发展农家乐经济、乡村宾馆、自驾游、牲畜养殖等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思路。

3.明晰转型路径。2015年以来,大通县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转边麻沟村600亩村民土地用于“花海”景区建设。这样不但解决了建设用地问题,而且化解了该片耕地长年受冰雹、霜冻灾害影响导致收成不良导致撂荒的问题。二是将针对贫困户的14.6万元产业到户发展资金进行入股,让贫困户真正成为景区的“主人”,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保障了项目资金的长期收益。三是积极引导村民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村级股份合作组织中的3800亩林地以入股方式流转到大众生态农业观光合作社中,这就有效解决了村林业经营主体无场地、林权持有者增收难的问题。

4.提升转型效益。边麻沟村不断探索实践让农牧民由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模式转变。为了提升“花海”景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县委县政府对以边麻沟和东至沟村为核心的窎沟片区10个村进行了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实施污水管网、旅游木屋、弱电改造、墙体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景区游客中心、餐饮一条街、休闲木屋、游乐场等项目相继建成,实现了从边麻沟这个“点”向窎沟整个“片”的辐射带动。

下一步计划

一是坚持产业兴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种养优势特色产业,增加村集体收益和村民收入。同时,积极联系农业科技部门,做好种植业培训,加强农作物疾病防御等田间管理,确保农业增收。二是按照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特别是农家乐、餐饮、舞蹈等与乡村旅游结合密切的产业,提高村民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精品民宿,驱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进一步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三是继续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结合花海旅游优势资源,吸引一批旅游投资,推进旅游景点项目提档升级,增强景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业态,拓展村民持续增收致富渠道。四是突出生态环保工作,继续开展绿化造林,补植花草,保护好自然生态,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紧紧依托田园风光、生态山水等资源,建设美丽乡村风景带,打造优美的生态宜居环境。五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微信、客户端等自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扩大宣传,多维度进行报道,持续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花海”景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花海农庄”观光旅游,为村民通过旅游业增收致富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图文由世界旅游联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