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知名主持人私人账号首次公开”“加微信与某知名人物零距离对话”……在一起“网络水军”案中,为骗人钱财,犯罪团伙注册公众人物假微信号500多个。这只是“网络水军”活动的一个缩影。记者采访发现,“网络水军”围绕这些做文章,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套路。
“网络水军”怎样浑水摸鱼?
注册账号“傍名人”,或伪装专业人士,是“网络水军”的常见招数。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显示,一诈骗团伙招募众多大中专毕业生,将其伪装成知名证券公司的股票分析师,并利用“水军”炒作,引诱股民到虚假的股票App上进行注册交易,从而非法牟利。
办案法官介绍,部分业务员伪装成知名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后,通过公司提供的手机号添加股民微信,并发送虚假股票盈利截图迷惑股民。
微信公众号也是“网络水军”活跃的阵地。相关案件办案民警介绍,没有热点“水军”也能制造热点。有的打着分享养生信息的幌子,有的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编噱头,发布诸如“某国政要孙女照片公开,魔鬼身材玉女脸。”“什么行业最赚钱?某知名人物暗示三个行业将成为新风口。”之类的虚假信息。
有了注意力,就有了变现渠道。“不知不觉又被拉进一个微信群,群里经常有人发一些养生推送,点开链接后无法直接返回正常使用界面,还不停跳出各类广告链接。”江西南昌市民周先生说。
手法升级,“黑流量”危害多
“网络水军”炮制虚假信息,正从个人经营加快转向专业化、协同化、产业化,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巨大,危害不可小觑。
一是恶意营销,为假冒伪劣开路。江西省新余市公安局办案人员介绍,在此前破获的案件中,犯罪团伙在虚假信息链接投放一款“英国卫裤”广告,号称该产品具有壮阳保健功效,售价每条198元,但经调查,该产品为伪劣产品,其合格证、鉴定书、防伪标签都是假的,成本仅为6元每条。
二是误导网民,煽动社会情绪。“网络水军利用网民的猎奇心、同情心等,编造出多种类型的虚假信息,其中一些内容具有较强的煽动性和蛊惑性。”江西省新余市公安局网安支队政委蒋连平说,虚假信息传播速度快,辟谣成本较高。
三是传播低俗信息,影响社会风气。“每天喝一杯清理血管,大病再也不敢靠近你!”“这条筋越软,人就越长寿!”……记者在一些微信群看到,常有一些“热心”网民分享养生信息,点开链接却是包含大量色情内容的信息,夹杂虚假图片和短视频,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养成。
釜底抽薪,推进“净网行动”
办案民警在侦查中发现,一些网络平台对社交账号吸引的流量进行返利,但对其发布内容的审核监管不及时、不全面,导致“网络水军”有机可乘、非法牟利。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反侦查意识强,租用服务器,租期到期后服务器上的虚假信息和数据会自动删除,取证查处难度较大。
对此,基层民警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进一步完善用户注册资料和发布内容审核机制,从源头上加强管控,同时引导社交账号改变“流量至上”的盈利模式。一些基层网信办工作人员表示,自媒体制造谣言,目的在于获取流量,进而获得广告分成。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广告行业治理,釜底抽薪遏制网络谣言。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秦守勤表示,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督促互联网企业加强对恶意账号和内容的技术识别,加大查封惩戒力度;另一方面,可推动建立多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查处机制,形成监管合力。(记者胡锦武 余贤红 郭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