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近日向媒体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参加“某杯”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期间,有多个培训机构承诺,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一等奖或二等奖,甚至可以获得“小升初”加分的机会。
实际上,据记者调查发现,这个可以花钱买奖的赛事为“山寨”版,和正规大赛名称只一字之差。主办方打着“李鬼”赛事名称,许诺保证获奖,收取费用,不仅侵犯了正规大赛主办方的合法权益,对参赛学生和家长而言也有可能构成欺诈。我国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近年来,这类“花钱买奖”的青少年比赛被多次曝光,主办方多为一些社会组织或是教育机构等,其中不乏“山寨社团”甚至非法社会组织,就因为赛事带有“国际”“世界”等名头,往往让家长趋之若鹜。
花钱就能得奖,这样的竞赛能有多少含金量?其中的“山寨”成分并不难识别,然而有的家长明知道有假,但出于“证书崇拜”,追求简历“漂亮”,仍愿意参与,这种心理为此类比赛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社会需求,导致屡禁不绝。
竞赛造假、花钱买奖乱象,让很多正规大赛失去了公信力。对“山寨”比赛的参赛者和家长而言,损失的不仅是钱财,而且还会误导未成年人对竞争、成功等概念的理解,对孩子产生急功近利等不良影响,因此必须严加治理。
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竞赛的监管,规范比赛秩序,严肃查处竞赛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家长要提高警惕,对一些模棱两可的竞赛信息可以先查询官方网站,再决定是否报名,避免上当受骗。同时要调整心态,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不要给骗子以可乘之机。(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韩雪)